方外之国的拼音、解释、组词

方外之国的简介:

fāng wài zhī guó
方外: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区域。旧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小国。

  • AI解释

《方外之国》这个词语在古代典籍中出现,主要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思想。在庄子的著作《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的“方外”并非指具体的地理位置或国家,而是指超脱于世俗、常规规范之外的境界。

在现代语境中,“方外之国”的概念往往用来形容超越了现实世界的理想化境地或是心灵自由驰骋的地方。它既可比喻一种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状态,也可以用于描绘与世隔绝、与现代文明相对立的理想生活环境。

造句

  1. 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他仿佛置身于一个方外之国,在那里可以随心所欲地探索各种可能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2. 那个村子虽然远离城市,但村民们过着简单而纯净的生活,就像生活在一片方外之地上。
  3. 他经常在书房中阅读那些古老的哲学书籍,仿佛穿越到了一个方外之地,在那里可以遇见古人的智慧与精神。
  4.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有时我们需要暂时退一步,去寻找一个心灵上的方外之国来重新审视人生。
  5. 在这片宁静的山林间,他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方外之国,这里没有世俗的纷扰,只有纯净的心灵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以上句子中,“方外之国”一词被赋予了不同的解释和情感色彩,从艺术创作的精神自由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再到心灵上的超脱追求,展现了这一词语在不同情境下的丰富含义。

分词解释

fāng

1 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正~形.长~形2 数学上指某数自乘的积:~根。平~。开~。3 人的品行端正:~正。~直。4 一边或一面:~向。~面。5 地区,地域:地~。~志。~言。~物。~圆。~隅(边疆)。~舆(指领域,亦指大地)。6 办法,做法,技巧:~式。~法。教导有~。贻笑大~。7 种,类:变幻无~。仪态万~。8 为治疗某种疾病而组合起来的若干种药物的名称、剂量和用法:药~。9 违背:~命。10 正在,正当:~今盛世。~兴未艾。11 才,刚刚:~才。如梦~醒。12 量词,多指一立方米:土石~。13 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几~石章。14 姓。

wài

1 与“内”、“里”相对:~边。~因。里应(yìng )~合。~行(háng )。2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国。~路(同“外地”)。~族。~省。~星人。3 指“外国”:~域。~宾。~商。4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公。~婆。~甥。5 称岳父母:~父。~姑(岳母)。6 称丈夫:~子(亦指非婚生之子)。7 关系疏远的:~人。8 对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号(绰号)。~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传(zhuàn )。9 传统戏剧角色名:~旦。~末。~净。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guó

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2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