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尹的拼音、解释、组词
县尹的简介:
xiàn/xuán yǐn
1.一县的长官。
1.一县的长官。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职官名。一县的首长。《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
2. 元代时由汉人充任,与蒙古人所任的达鲁花赤同理一县事务的职称。
《县尹》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特指地方行政机构中的主管官员。在古代中国,尤其是明清时期,“县尹”是县级行政区的主要管理者之一。他们负责处理司法事务、管理基层治理以及实施中央政府的各项政策。县尹通常是文官,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相应资格后任职。
以下是对“县尹”的详细解释:
- 身份背景:在古代中国社会结构中,“县尹”属于低级别的官员。他们的职责类似于今天的县级公安局局长或者乡镇党委书记兼镇长。
- 职能范围:
- 司法审判与执行;
- 乡村治理,包括地方治安、税赋征收等事项的协调管理;
- 宣扬朝廷政策与法令,确保基层实施正确无误。
- 地位等级:通常,县尹的品级相对较低(例如七品),但其在地方行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直接面对百姓,是联系中央政府与广大民众的重要桥梁。
接下来提供五个使用“县尹”一词的例句:
- 明朝末年,某县遭遇了严重的旱灾,新任县尹积极组织救灾活动。
- 在清初,由于连年战乱,很多地方官员都纷纷逃亡,唯独那位县尹临危不惧,坚守岗位。
- 小说《白鹿原》中曾提到一位正直廉洁的县尹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 县尹通常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胜任其工作职责。
- 为了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国家近年来加强了对县尹及其他地方官员的培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