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徵之声的拼音、解释、组词

变徵之声的简介:

biàn zhǐ zhī shēng
徵:古代五声之一。乐声中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高而悲壮的声音。战国策˙燕策三: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三折:俺击筑,荆卿和歌,诚为变徵之声!

1. 高而悲壮的声音。《战国策.燕策三》:「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三折:「俺击筑,荆卿和歌,诚为变徵之声!」

变徵之声》是古文中描述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源自中国古代文化。它在乐曲中通常指的是音乐旋律中的变化,常用于表达情感、氛围或情境的变化。

详细解释

  1. 音调与情感:在古代中国,特别是唐宋时期,音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如宫廷宴饮、文人雅集等。变徵之声特指一种特殊的音调,它比徵音稍低一些,常用于表达哀怨、悲凉的情感。

  2. 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在中国古代的兵家典籍中,提到在战场上使用变徵之声能够影响士兵的情绪和士气,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战斗的结果。这种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及情感寓意。

  3. 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在古典文学如《史记》、《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中,常有对变徵之声的描绘,用来渲染气氛或深化故事的情感层次。

造句

  1. 演奏家以一曲变徵之声表达了对古人的怀念之情。
  2. 在那场庄严的仪式上,乐师轻轻吹响了具有变徵之音的小号,整个场景瞬间被一种庄重而悲凉的气息所笼罩。
  3. 当他看到母亲独自在风中站立的身影时,忍不住低声吟唱起带有一点变徵之音的古曲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4. 战场上突然响起的变徵之声令士兵们心中一紧,纷纷调整了战术,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5. 诗人用“变徵之声”形容秋风中飘落的黄叶,既表达了季节更替中的伤感之情,又暗示着生命无常、岁月易逝的主题。

分词解释

biàn

1 性质状态或情形和以前不同;变化;改变:情况~了。~了样。2 变成:沙漠~良田。后进~先进。3 使改变:~废为宝。4 能变化的;已变化的:~数。~态。5 变卖:~产。6 变通:通权达~。7 有重大影响的突然变化:事~。政~。8 指变文:目连~。9 姓。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shēng

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2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4 名誉:名~。5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