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用的拼音、解释、组词

体用的简介:

tǐ yòng
1.本体和作用。语本《参同契》卷下:"春夏据内体……秋冬当外用。" 2.中国古代哲学亦以"体用"指事物的本体﹑本质和现象。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哲学上指:(1) 事物的本质谓之体,物的功能谓之用。 (2) 静态是体,动态是用。 (3) 能发生作用的事物器官谓之体,因事物器官而产生的作用谓之用。

1. 哲学上指:(1)事物的本质谓之体,事物的功能谓之用。唐.实叉难陀译《大乘起信论》:「能显示大乘体、相、用故。」(2)静态是体,动态是用。《朱子语类.卷一.太极天地上》:「在阴阳言,则用在阳而体在阴,然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不可分先后。」(3)能发生作用的事物器官谓之体,因事物器官而产生的作用谓之用。《朱子语类.卷一.太极天地上》:「耳便是体,听便是用。」

体用》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源于古代儒家的思想,并在宋明理学中有深刻的阐述。它强调的是事物的整体性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其中“体”指的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内在的本质;而“用”则指事物的表现形式或外在的功能。整体而言,《体用》反映了道家和儒家哲学中的一个核心观念:任何具体的事物都有其内在本质(体)以及表现这一本质的方式(用)。这种思想主张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同时也注意到了事物的多维性和动态变化。

以下是五个使用《体用》概念造句的例子:

  1.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理解孔子的思想内容,还要体会到他表达这些思想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知其体而得其用”的效果。
  2. 企业经营不仅仅依赖于制定正确的战略规划(即“体”),还需要有高效的执行能力来确保策略能够得以实施和落地(即“用”)。
  3. 艺术创作不仅需要创作者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艺术风格(作为“体”),也需要通过具体的绘画技巧、色彩搭配等手段将这些内在的思想表现出来(作为“用”)。
  4. 在体育训练中,教练员不仅要注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能训练(即“体”),还需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比赛策略和心理调适方法(即“用”),才能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5. 我们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时,既要从宏观角度把握其核心价值观念及其演变历程(作为“体”),同时也要关注具体的历史事件、文学作品或艺术形式中的体现方式(作为“用”)。

分词解释

tǐ,tī

1 人、动物的全身:身~。~重。~温。~质。~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能。~貌。~魄(体格和精力)。~育。~无完肤。2 身体的一部分:四~。五~投地。3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主~。群~。4 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液~。~积。5 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文章的体裁,如“骚~”、“骈~”、“旧~诗”)。字~。6 事物的格局、规矩:~系。~制。7 亲身经验、领悟:~知(亲自查知)。~味。身~力行(xíng )。8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谅。~贴。~恤。9 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

yòng

1 使人或物发挥其功能:使~。~心。~兵。~武。2 可供使用的:~品。~具。3 进饭食的婉辞:~饭。4 花费的钱财:费~。~项。~资。5 物质使用的效果:功~。有~之才。6 需要(多为否定):不~多说。7 因此:~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