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学士的拼音、解释、组词

北门学士的简介:

běi mén xué shì
1.唐高宗时,弘文馆直学士刘祎之﹑著作郎元万顷等,时奉诏于翰林院草制,密令参决,以分宰相之权。唐制,官衙都在宫城之南,院在银台之北,刘元等人不经南门,而于北门出入,时人因谓之"北门学士"。参阅《旧唐书.刘祎之传》﹑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七。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唐自高宗干封以后,召文士起草文词,参与朝政,以分宰相之权。由于常在北门等候召见,当时人便称为「北门学士」。《旧唐书.卷八七.列传.刘祎之》:「密令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宋.陆游〈寄题徐载叔秀才东庄〉诗:「南台中丞扫榻见,北门学士倒屣迎。」

《北门学士》的详细解释

“北门学士”是古代官职的一种称呼,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官制。这一称号最早见于唐代,通常是指在朝廷内负责教授皇子或宗室子弟读书习字等事务的官员之一种。唐代设有北门学士与南门学士之分,分别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职责。其中,“北门”指的是皇宫中的某个特定区域。

由于“北门学士”的职位与文化教育密切相关,因此这一称号往往象征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学术地位。此外,在不同朝代,这一官职的具体职能、设置及其重要性也可能有所差异。

造句

  1. 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甫曾担任过北门学士的职务,为皇子们传授学问,深得皇家重视。
  2. 据传,宋代著名的文人苏轼也曾被授予过北门学士之职,在朝中负责皇子们的教育工作。
  3. 北门学士在古代被认为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他们所承担的使命不仅在于教授知识,更是在传播儒家思想与传统道德观念。
  4. 在唐朝时期,设立北门学士制度,是为了加强对皇族子弟的文化培养,使之成为具有较高素养的人才。
  5. 从历史上来看,北门学士通常都是文人学者中的佼佼者,他们通过担任这一职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造句尝试展示“北门学士”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方式和含义。希望这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个词语及其背景知识。

分词解释

běi,bèi

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方。~辰(古书指北极星)。~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国(指中国北部)。2 打了败仗往回逃:败~。

mén

1 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儿。~口。开~见山。2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3 途径,诀窍:~径。~道儿。4 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亦指一般的家庭:~第。~风。~婿。长(zhǎng )~长子。5 事物的分类:分~别类。6 宗教的教派或学术思想的派别:教~。~徒。7 量词:一~大炮。8 姓。

xué

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习。~业。~友。~者。~阀。~制。~历。~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2 传授知识的地方:~校(简称“学”或“校”)。~院。~府。中~。大~。上~。3 掌握的知识:~问(简称“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位。~士(➊学位名,大学毕业生;➋古代官名)。才~。治~。~识。博~多才。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说。哲~。数~。小~(➊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➋现指初等学校)。

shì

1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族。~大夫。2 旧时指读书人:~子。~民。学~。3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女。4 对人的美称:志~。烈~。女~。5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兵。~卒。~气。6 称某些专业人员:医~。护~。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