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芜(1904-1992)的拼音、解释、组词

艾芜(1904-1992)的简介:

ài wú
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人。1921年秋考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5年因不满守旧的学校教育和反抗包办婚姻,弃学远行,在我国西南边境和缅甸、马来亚、新加坡等地漂泊,过着贫困的流浪生活。他的第一篇小说《人生哲学的一课》和当时的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南行记》中的作品就以这几年的见闻感受为题材。1931年回国后定居上海,开始创作生活。除了《南行记》,还写了不少短篇小说和散文。抗战爆发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1944年由桂林逃难到重庆,写完著名长篇小说《故乡》,编辑抗敌协会重庆

  • AI解释

艾芜(1904-1992)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他的原名是汤道耕,是中国新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著称。

详细解释

艾芜的创作生涯主要集中在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他以真实而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中国农村与都市的生活,尤其是表现了普通百姓在社会变迁中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其作品主题多样,内容丰富,涵盖了农民、工人等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及情感世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艾芜的作品语言质朴自然,善于捕捉生活细节,并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来揭示人物性格与命运,如《南行记》《百炼成钢》《故乡》等都是其代表作。他的文字既保留了传统文学的魅力,又融入了时代变革的气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5个造句

  1. 艾芜的小说经常让人联想到中国大地上的乡村生活。
  2. 在艾芜的笔下,那些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得到了生动而真实的再现。
  3. 读艾芜的作品就像是打开了一扇了解旧时代普通人生活的窗户。
  4. 每当我重拾艾芜先生的《故乡》,都会被他细腻入微的文字所吸引。
  5. 艾芜以他的作品证明了文学不仅能够记录过去,还能启迪未来。

分词解释

ài,yì

1 多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老叶制成绒,供针灸用:~子。~蒿。~绒。2 年老的,也指老年人:耆~。3 止,绝:方兴未~。4 美好:少(shào )~(年轻美好的女子)。5 姓。

1 草长得杂乱:荒~。~城(田地荒芜长满乱草的旧城)。2 乱草丛生的地方:平~。3 喻杂乱(多指文辞):~杂(杂乱,没有条理)。~词。~劣(杂乱拙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