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如檄的拼音、解释、组词

相如檄的简介:

xiāng/xiàng rú xí
1.指汉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后因以"相如檄"指晓谕军民的文告。

  • AI解释

《相如檄》并非一个固定的历史文献名称,而是基于“相如”这个人物及其所发的檄文进行的一个假设性名词。在古代中国,“相如”常用来指代司马相如,他是一位著名的汉赋作家、辞赋家和文学家。所谓“檄”,是一种用于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结合这一背景信息来解释,《相如檄》可以被理解为是假设某位学者或者爱好者虚构的、以司马相如为主角发出的一篇类似檄文的作品,用来表达某种观点或是进行论述。

造句:

  1. 在一次关于古代文学的辩论中,张老师引用了《相如檄》,指出其风格体现了汉代赋文的雄浑与磅礴。
  2. 尽管是假设性的作品,《相如檄》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在班级阅读分享会上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3. 《相如檄》虽然不是真正的历史文献,但它成功地展示了司马相如的文采,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4. 通过研究假设的《相如檄》,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也能从中学习如何运用文字表达个人见解。
  5. 尽管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相如檄》这样的作品仍然为了解司马相如及其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请注意,这些句子中的“《相如檄》”是以假设性的方式出现的,并非实际存在或被认可的历史文献。希望这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

分词解释

xiāng,xiàng

1 交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互~。~等。~同。~识。~传(chuán )。~符。~继。~间(jiàn )。~形见绌。~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更加显出双方的长处)。2 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信。~烦。~问。3 亲自看(是否中意):~亲。~中(zhòng)。4 姓。

1 依照顺从:~愿。~意。~法炮制。2 像,相似,同什么一样:~此。~是。~同。~故。~初。游人~织。3 比得上,及:百闻不~一见。自叹弗~。4 到,往:~厕。5 假若,假设:~果。~若。假~。6 奈,怎么:~何。不能正其身,~正人何?7 与,和:“公~大夫入”。8 或者:“方六七十,~五六十”。9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事物的状态:突~其来。10 表示举例:例~。11 应当:“若知不能,则~无出”。12 〔~月〕农历二月的别称。1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