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籴的拼音、解释、组词

对籴的简介:

duì dí
1.向民户征购与其应缴赋税等额的粮食。

  • AI解释

《对籴》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官府为平衡粮价,确保市场供需平衡而采取的一种政策或行为。通常情况下,当市场上粮食供应充足、价格过低时,官府会停止购买(即“罢籴”);相反,如果粮食短缺,价格过高,则官府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买入粮食,以此来稳定市场价格并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

详细解释

  • 目的:主要是为了调节市场上的粮价波动,防止因物价暴涨而影响民生。
  • 操作方式
  • “对”在这里有“面对、应对”的意思,“籴”是买进的意思。因此,“对籴”意味着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买入粮食以调整价格。
  • 政府通常会设置一定的粮价区间,在这个区间内,通过买卖粮食来调节市场供需关系。

造句

  1. 唐朝时期为了稳定粮价,政府采取了有效的“对籴”政策,确保了百姓能够负担得起粮食。
  2. 面对突如其来的旱灾导致的粮食紧缺情况,官府及时启动了“对籴”,保障了市场上的供应充足。
  3. 为应对战时粮食短缺问题,宋朝政府加大了“对籴”的力度,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4. 明代时期,“对籴”不仅限于粮食领域,还包括其他重要物资的调控政策。
  5. 在清朝中期,由于长期干旱导致农业歉收,官府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对籴”,成功避免了大规模饥荒的发生。

这些句子展示了“对籴”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运用及效果。希望这对你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duì

1 答,答话,回答:~答如流。无言以~。2 朝着:~酒当歌。3 处于相反方向的:~面。4 跟,和:~他商量一下。5 互相,彼此相向地:~立。~流。~接。~称(chèn)。~峙。6 说明事物的关系:~于。~这事有意见。7 看待,应付:~待。8 照着样检查:核~。校(jiào )~。9 投合,适合,使相合:~应(yìng )。~劲。10 正确,正常,表肯定的答语:神色不~。11 双,成双的:配~。~偶。~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做成对偶的语句)。12 平分,一半:~开。13 搀和(多指液体):~水。14 量词,双:一~鹦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