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戈待旦的拼音、解释、组词
枕戈待旦的简介:
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旦:早晨。意思是立志杀敌,枕着武器睡觉等天亮。形容时刻准备作战,。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枕著武器等待天明。形容杀敌报国之心急切,随时准备作战。#语出晋.孙盛《晋阳秋》。后用「枕戈待旦」形容人全神戒备,丝毫不敢松懈。
2. #晋.孙盛《晋阳秋》(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刘孝标注引)逖与司空刘琨俱以雄豪著名。年二十四,与琨同辟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而寝。中夜闻鸡鸣,俱起曰:「此非恶声也。」每语世事,则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共起,吾与足下相避中原耳!」为汝南太守,值京师倾覆,率流民数百家南度,行达泗口,安东板为徐州刺史。逖既有豪才,常慷慨以中原为己任,乃说中宗雪复神州之计,拜为豫州刺史,使自招募。逖遂率部曲百余家,北度江,誓曰:「祖逖若不清中原而复济此者,有如大江!」攻城略地,招怀义士,屡摧石虎,虎不敢复闚河南,石勒为逖母墓置守吏。刘琨1>与亲旧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2>逆虏,常恐祖生3>先吾箸鞭耳!」会其病卒。 〔注解〕 (1) 刘琨:西元270∼318,字越石,晋魏昌人。惠帝时以功封广武侯,元帝拜为侍中太尉。刘琨忠于晋室,负重望,为段匹䃅所忌而被杀。 (2) 枭:音ㄒ|ㄠ,斩除、消灭。 (3) 祖生:祖逖(西元266∼321),字士稚,晋范阳人。早年经常与刘琨闻鸡起舞,刻苦自励。元帝时为豫州刺史,渡江击楫,誓复中原,率师与石勒相持,黄河以南,尽为晋土。后由于朝廷大臣不和,奥援不力,遂忧愤而死。逖,音ㄊ|ˋ。〔参考资料〕另可参考:《晋书.卷六二.刘琨列传》
3. 晋朝的祖逖和刘琨都以雄豪著名于世。他们在司州主簿任内,因为意气相投而成为好朋友,常在半夜听到鸡鸣声就起来练剑,并且经常说起自己的抱负,想在国家动荡之际以有用之身报效国家。后来祖逖当汝南太守时,国都洛阳被匈奴人占领,他率领百姓往南搬迁到泗口这个地方。等安顿好之后,他向当时尚未即位的晋元帝司马睿表明复兴中原的抱负,于是被任命为豫州刺史,自己招募兵马北伐,并且发誓说:「如果不能光复中原,就像流逝的江水一去不回。」果真,他几次打败后赵石勒,光复了黄河以南的地方。刘琨知道他被任用后,在写给亲友的信上说:「我枕著武器等待天明,立志消灭叛逆的胡人,常常怕祖逖比我早一步握著鞭子驰骋沙场。」后来「枕戈待旦」被用来形容杀敌报国之心急切,随时准备作战。亦用来形容人全神戒备,丝毫不敢松懈。
1. 枕著武器等待天明。形容不敢安睡,时时警惕,随时准备作战。【例】在国家多难之时,我们应当枕戈待旦,随时为国效劳。
1. 枕著武器等待天明。形容时时警惕,准备作战,不敢安睡。《晋书.卷六二.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词语解释
枕戈待旦:这四个字是中国古代成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原句是“枕戈待旦,死而后已”。这里的“枕戈”意为以兵器作枕头睡觉,“待旦”指的是等待天明。整体而言,“枕戈待旦”形象地描述了一种随时准备战斗、时刻保持警惕的精神状态和高度的警觉性。
造句
- 将军下令全军枕戈待旦,严阵以待可能到来的敌袭。
- 面对即将来临的大考,他整夜枕戈待旦,精心复习备考。
- 疫情当前,医护人员枕戈待旦,确保每一例病例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 在国家紧急情况下,消防队员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奔赴救援现场。
-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领导者枕戈待旦,时刻寻找新的增长点与机会。
这五个造句不仅体现了成语“枕戈待旦”的原意——保持高度警觉和随时准备应对挑战的精神状态,还将其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中,使表达更加生动且贴近现实。
分词解释
zhěn
1 躺着时垫在头下的东西:~头。落(lào )~。~席。2 躺着的时候,把头放在枕头上或器物上:~戈待旦。~藉(纵横相枕而卧)。3 垫着:~木(铁路上承受铁轨的横木)。~腕(写字运笔的一种方法,右手垫在左手上写)。gē
1 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干(gān)~。倒(dǎo )~。枕~待旦。2 姓。dài,dāi
1 等,等候:~到。~旦。拭目以~。2 以某种态度或行为加之于人或事物:对~。招~。~遇。~人接物。3 将,要(古典戏曲小说和现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出门,有人来了。dàn
1 早晨:~暮。通宵达~。枕戈待~。2 表示某一天,亦指农历的初一日:~望(农历的初一和十五日)。元~。~日(a.明天:b.白天)。3 传统戏剧里扮演女子的角色:老~。花~。4 纤度单位,九千米长的纤维重量为多少克,它的纤度就是多少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