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户的拼音、解释、组词

亭户的简介:

tíng hù
1.古代盐户之一种。唐干元元年(公元758年)第五琦定盐法,将制盐民户编为特殊户籍,免其杂役,专制官盐。因煮盐地方称亭场,故名。宋代京东﹑河北﹑两浙﹑淮南﹑福建﹑广南海盐产区中,专指向政府领取本金产制正盐(额盐)归公的盐户。亦称"灶户",和制浮盐(额外馀盐)卖给商户的"锅户"有别。元明两代仍称亭户。清代文献间或使用,一般通称"灶户"。

  • AI解释

亭户》一词在古代中国文献中出现,但其含义并不广泛为人熟知。根据现有的资料,通常认为“亭户”是指居住在边防要塞地区的人家,这些人主要是为了保障边境安全而设立的居民点中的居民。在这些居民点里,人们不仅需要为过往的官员和商旅提供休息的地方(如茶水、马匹等),还负责监视周边环境,防止外来侵扰。

详细解释:

  • 亭户”的历史背景:古代中国为了加强边防安全,在重要边境地区建立了“亭”,这些“亭”不仅是交通枢纽,也是军事要塞。
  • 居民职责:“亭户”是指居住在这些“亭”内的人家,他们除了是普通村民之外,还承担着重要的守卫任务。当有外敌侵犯或有异常情况时,他们需要及时报告给官府。

造句:

  1. “汉朝时期,在陇西的边防线上设置了许多‘亭户’,用以监视敌情和保护交通要道的安全。”
  2. “在古代的军事著作中,对于如何管理‘亭户’,有着详细的描述,可见其在当时的重要性。”
  3. “虽然现在边境早已不再设立‘亭户’,但他们的历史作用仍然值得我们去了解和研究。”
  4. “随着时代的发展,‘亭户’这一概念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仍然富有价值。”
  5. “在文学作品中,常会通过描写古代‘亭户’的生活情景来展现边塞的独特风光。”

请注意,“亭户”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汇,上述解释和造句基于对古代文献的理解进行推测。若是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有不同含义,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分词解释

tíng

1 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凉~。牡丹~。2 建筑得比较简单的小房子:书~。邮~。岗~。3 适中,均匀:~匀。4 正,当:~午(正午,中午)。

1 一扇门,门:门~。窗~。~枢不蠹。夜不闭~。2 人家:~口。~主。门~之见(亦指派别上的成见)。3 会计部门称账册上有业务关系的团体或个人:~头。开~。4 门第:门当~对。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