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夏的拼音、解释、组词
中夏的简介:
zhōnɡ xià
1.指华夏;中国。 2.指中原地区。 3.夏季之中,指农历五月。后亦指盛夏。
1.指华夏;中国。 2.指中原地区。 3.夏季之中,指农历五月。后亦指盛夏。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华夏、中国。《后汉书.卷六○上.马融列传》:「是以明德曜乎中夏,威灵畅乎四荒。」汉.班固〈东都赋〉:「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2. 中原地区。晋.陆机〈辩亡论下〉:「魏人据中夏,汉氏有岷益,吴制荆扬而奄交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李平阳,秦州子,中夏名士。」
3. 盛夏。《淮南子.说林》:「中夏用箑快之,至冬而不知去。」唐.皮日休〈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须权元化柄,用拯中夏酷。」
4. 夏季的第二个月。《周礼.夏官司马.大司马》:「中夏,教茇舍.如振旅之陈。」
《中夏》这个词是古代文献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中国或华夏民族所在的地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夏”一词所涵盖的具体范围可能会有所不同。它往往用来泛指中原地区或者整个中国。以下是对这个词语的详细解释,并附上五个造句。
详细解释
- 含义:“中夏”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汇,常用于描述中国的地理中心区域或整个中国。“中”代表中间、核心的位置,“夏”指的是华夏族,即中华民族的先民。
- 历史背景: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及之前,“中夏”一词多被用作地理和文化上的概念。到了后来,随着国家疆域的变化,其具体范围也有所不同。
- 象征意义:“中夏”不仅指地理位置,还蕴含着文化、政治中心的含义。它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己所处区域的文化认同与自豪感。
造句
- 在《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齐侯曰:‘吾闻诸先王,有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者,若匹夫之有子何也。’公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命!昔召康公命我世祖文王曰:“尔后世必有贼国并诸侯,代陈氏者,乃定xffffff”是为夏后氏、殷商、周。’”
(译注:“中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在古代文献中有广泛体现,这段话虽长,但通过引述《左传》中的内容来强调“中夏”的重要性和国家的历史责任感。)
-
“中夏之地不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更是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宝地。”
-
“自古以来,‘中夏’就是炎黄子孙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文明发源地。”
-
在古代,“中夏”是各个朝代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核心区域。
-
“中夏大地上的风土人情,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构成了独特的华夏文化特色。”
以上是对《中夏》一词的详细解释及其五个造句示例。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