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敦的拼音、解释、组词
浑敦的简介:
hún dūn/duì
1.同"浑沌"。
1.同"浑沌"。
- AI解释
在古代文献中,“浑敦”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词汇,它主要出现在道家典籍和部分先秦古籍中。根据不同的解释来源,“浑敦”的含义有所差异。
-
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 “浑浑沌沌,离无形。”这里,“浑敦”指的是一种混沌未分、混同一体的状态,用来形容宇宙初生时的模样或状态。这种描述往往与道家思想中对自然无为、顺应天性的追求相呼应。
-
《庄子》中的另一种解释: 在另一段文字中提到,“浑沌之死”(即浑沌被凿七窍后死去的故事),这里的“浑沌”则特指某个具体的人物或状态,代表一种没有分别的纯粹原始形态。这个故事常用来比喻强行改变自然本性或将事物复杂化的后果。
造句
-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都是浑敦未分的状态,在某种意义上,混沌是宇宙形成之初的模样。
- 道家追求的就是这种浑沌之境,通过返璞归真达到心灵的平和与自然的和谐。
- 如果强行改变事物本来的面貌,就如同试图将浑沌凿开一样,最终可能会导致不可逆的变化或破坏。
- 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我们需要保持一颗浑敦未分的心灵,以最原始的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 艺术创作有时也需要一种浑敦未雕的状态,在无拘无束中寻找灵感的火花。
需要注意的是,“浑敦”一词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汇,上述造句主要是基于其在古代文献中的含义所进行的延伸使用。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