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夷戎狄的拼音、解释、组词
蛮夷戎狄的简介:
mán yí róng dí
1.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1.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时对四方异族的总称。《左传.成公二年》:「蛮夷戎狄,不式王命。」《国语.楚语上》:「蛮、夷、戎、狄,其不宾也久矣,中国所不能用也。」
《蛮夷戎狄》这个词组源自古代中国,它是中国古代对非华夏民族或文化的统称。这四个字通常分别代表不同的外来族群或者地域:
- 蛮:指南方少数民族;
- 夷:最初用来泛指东方的部族或国家;
- 戎:指的是西方的民族;
- 狄:则多用于指代北方的部落。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词汇带有明显的文化偏见色彩,现代语境中通常不被使用,因为它们蕴含了歧视和侮辱意味。在历史研究和学术交流中,更倾向于使用“非华夏族”或具体民族名称等更为准确、尊重的说法来代替这些词语。
下面提供五个造句(注意:以下句子仅用于解释词汇含义,并不代表对某个特定族群的评价):
- 在周朝时期,中原王朝与四方蛮夷戎狄保持着紧张的关系。
- 古文《左传》中频繁出现“蛮夷戎狄”的记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非华夏民族的认知和态度。
- 历史上,“蛮夷戎狄”一词被用来描述那些不属于华夏文化圈的族群,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 为了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历代王朝都在努力减少与“蛮夷戎狄”的对立情绪。
- 在今天的多民族国家里,我们应当摒弃旧日对“蛮夷戎狄”这样标签化和歧视性的称谓。
以上造句旨在体现这些词语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及其所代表的概念范围,并非提倡这种称呼方式。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