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牍的拼音、解释、组词
补牍的简介:
bǔ dú
1.宋赵普曾荐贤于太祖,不用。屡奏,太祖碎其牍,普仍缀补破牍复奏,太祖省悟,卒用其人。事见《宋史.赵普传》。后遂用为忠贞事君的典故。 2.补为公牍。
1.宋赵普曾荐贤于太祖,不用。屡奏,太祖碎其牍,普仍缀补破牍复奏,太祖省悟,卒用其人。事见《宋史.赵普传》。后遂用为忠贞事君的典故。 2.补为公牍。
- AI解释
《补牍》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但在古代文献或某些特定语境下有着特定的意义。"补牍"一词通常指的是修补文书中的破损部分,其中“补”有修复、补充的意思,“牍”则是指古代用于书写的小木片,类似于今天的纸张。
详细解释
- 含义:“补牍”主要是指在古代的纸质或竹简等载体上,由于长期保存导致的文字磨损、缺失等情况进行修补的工作。这项工作需要高超的手艺和丰富的经验。
- 文化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补牍”一词常被用来比喻修缮残缺不全的事物,或者对某一事情进行补充和完善的过程。
造句
- 祖父是个书法大家,在修复古籍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能将破旧的典籍《诗经》中的破损部分进行巧妙地修补,使得整本书看起来完好无损。
- 老师鼓励我们对待学业要像“补牍”一样,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勇于向别人请教,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 在古代,一些重要的官方文件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和保存。每当发现文件有破损时,就需要专门的文吏来进行修补工作,以确保历史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 这幅古画因为年代久远出现了很多损坏的地方,艺术修复师们用高超的技术进行了细致入微地补缀,使整幅画作恢复了往日光彩。
- 小说家在创作过程中遇到情节上的缺憾时,会采用“补牍”般的手法来补充和完善故事情节,确保整个故事连贯且完整。
希望这些解释和造句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随时告诉我。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