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举证制度的拼音、解释、组词

被告举证制度的简介:

bèi gào jǔ zhèng zhì dù
多在环境诉讼中采用的一种法律制度。原告(污染受害者)在损害赔偿诉讼中只须列举损害事实,若被告否认有污染行为和危害后果,则须提出关于此损害不应由其承担责任的全部证据。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和污染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 AI解释

被告举证制度》,在法律术语中通常指的是在诉讼过程中,当争议涉及双方或多方当事人时,由主张事实的一方(即被告)承担提供证据的责任。这一原则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司法实践中都有体现,并被视为一种保障公平审判的重要机制。

被告举证制度的核心在于确保案件能够基于充分的证据进行判决,从而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这种制度要求当事人不仅陈述自己的主张或事实依据,还必须通过提交相关证据来支持其论点。在这一过程中,举证责任的分配是关键因素之一,它可能会影响案件的结果。

以下是五个使用“被告举证制度”的造句:

  1. 在这起知识产权侵权案中,原告方成功地展示了大量的证据证明了被告确实侵犯了其专利权,最终使被告败诉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体现了我国法律体系对“被告举证制度”运用得当的重要性。

  2. 根据被告举证制度的规定,在一起交通事故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如果司机没有足够证据证明事故发生是由于不可抗力而非自身疏忽导致,则可能会被判负全责。

  3. 为了确保审判过程的公正性与透明度,法官要求各方当事人详细解释并提交相关的法律文件和证据材料。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司法体系中的“被告举证制度”。

  4. 在一起涉及商业秘密泄露纠纷的案件中,原告方未能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其主张,而被告通过有效举证说明了自身并无不当行为,最终成功赢得了诉讼。

  5. 由于实行严格的被告举证制度,在某些刑事案件中,如果检方无法充分证明被告犯罪,则不得对其定罪。这一做法有助于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分词解释

bèi,pī

1 睡觉时覆盖身体的东西:~子。~单。棉~。毛巾~。羽绒~。~褥。2 盖,遮覆:~覆。泽~后世(恩惠遍及后代)。3 遭遇,遭受:~灾。~难(nàn)。4 介词,用在句中表示主讲是受事者:他~(老板)辞退了。5 用在动词前,表示受动:~动。~告。~批评。~剥削。

gào

1 说给别人,通知:~谕。~知。~诫。~诉。报~。劝~。奔走相~。2 向行政司法机关检举、控诉:~发。~状。控~。3 表明,请求:~老。~急。自~奋勇。4 宣布或表示某种情况出现:~成。~竭(宣布某种东西用尽)。~罄(现指财物用尽或货物等售完)。公~。

1 向上抬,向上托:~头。~手。~重。~棋不定。2 动作行为:~止。轻而易~。3 发起,兴办:~义。~办。创~。4 提出:~要。~例。5 推选,推荐:推~。荐~。6 全:~国。~世。~家。7 古代指科举取士:科~。~人。一~成名。8 攻克:“一战而~鄢、郢”。

zhèng

1 用人物、事实来表明或断定:~明。保~。~实。作~。对~。论~。人~。物~。2 凭据,帮助断定事理的东西:~据。凭~。~书。出入~。~章。有诗为~。~券。

zhì

1 规定:因地~宜。~定。~式。~宪。2 限定,约束,管束:~止。~裁。专~。~约。抵~。节~。~动。~海权。3 法规,制度:民主集中~。公有~。4 造,作:~造。~做。~品。~图。~革。~版。如法炮(páo )~。5 依照规定的标准做的:~钱(中国明、清两代称本朝的铜钱)。~服。6 古代帝王的命令:~诰。7 古代父母死亡守丧;守~。

dù,duó

1 计算长短的器具或单位:尺~。刻~。~量衡。2 事物所达到的境界:程~。高~。风~。3 分角的单位,一圆周角分为360度:角~。4 依照计算的一定标准划分的单位:温~。湿~。经~。纬~。浓~。5 电能的单位,一千瓦小时电量的通称。6 法则,应遵行的标准:制~。法~。7 哲学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8 能容受的量:气~。9 考虑,打算:置之~外。10 过,由此到彼:~日。~假。欢~新春。11 量词,次:一~。再~。12 僧尼道士劝人出家:剃~(剃发出家)。1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