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蜚语的拼音、解释、组词

流言蜚语的简介:

liú yán fēi yǔ
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流言」和「蜚语」义同,都是指没有根据的话,用于毁谤他人。#「流言」语出《书经.金縢》。「蜚语」语本《鹖冠子.武灵王》。「流言蜚语」本指制造不实的传言,用来诋毁他人。后泛指谣言。「蜚」亦作「飞」。△「风言风语」

2. 1、「流言」:#《书经.金縢》1>武王2>既丧,管叔3>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4>。」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诮公。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礼记.儒行》。 (2) 武王:周武王,姓姬名发,文王之子,生卒年不详。因商纣暴虐无道,乃率领诸侯伐商,大战于牧野,败纣而代有天下,都镐京。在位十九年崩,谥曰武。 (3) 管叔:姓姬,名鲜,生卒年不详。周武王之弟,封于管。武王去世,周公摄政,管叔与蔡叔猜疑周公将不利成王,于是挟武庚叛乱,为周公所平。管叔被杀,乱事平定。 (4) 孺子:幼童的通称。〔参考资料〕 《礼记.儒行》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3. 「流语蜚语」系由「流言」及「蜚语」二语组合而成。「流言」是出自《书经.金縢》,根据记载,周武王去世之后,由于成王年幼,由周公代为摄政,政权集于一人。武王之弟管叔和蔡叔疑周公有篡位之嫌,不利成王,便在国中散布谣言,挟武庚叛乱,后为周公所平。「流言」一语亦见于《礼记.儒行》,里头描述士人之间的交往,有共同的志趣,相处起来很快乐,即使很久没有见面,对彼此的信任也不会受到谣言的破坏,这样才是真正的朋友。此处的「流言」亦是谣言的意思。「蜚语」则是出自《鹖冠子.武灵王》,赵武灵王是一位有为的国君,他曾经教导人民胡服骑射,学习胡人的优点,来强大自己的国力。有一次他问庞焕说:「我曾经听飞语流传说:『百战而能得胜,不是最好的;不战而能得胜,才是最好的。』不知道你有什么看法呢?」这里的「飞语」指的是没有根据的言论,同「蜚语」。后来这两个典源合成「流言蜚语」,指制造不实的传言,用来诋毁他人。后泛指谣言。

1. 本指制造不实的传言,用来诋毁他人。后泛指谣言。如:「某些人喜欢在他人背后制造流言蜚语。」也作「流言飞文」。

流言蜚语》这个词来源于汉语,描述的是不实或有害的谣言在人群中流传,常带有负面情感色彩。其主要含义是指未经证实、传播迅速且可能对个人形象或声誉产生负面影响的消息或言论。

详细解释

  • 来源:“流言”指的是那些在人们之间悄悄传播的信息,通常没有明确的源头;“蜚语”则是指不实或者无根据的话。
  • 使用场景:这个词常用于描述社会舆论中关于某人、某事未经证实的负面消息,比如关于某个公众人物的行为或私生活的传言,这些传言往往缺乏事实依据,但可以在人群中迅速传播。

造句

  1. 自从那天会议之后,关于他和同事之间存在不正当关系的流言蜚语便开始在公司里四处流传。
  2. 尽管她极力否认,但有关她的谣言已经像野火一样,在社交网络上传播开来,严重影响了她的声誉。
  3. 为了防止流言蜚语对团队造成负面影响,领导们决定召开一次公开会议澄清事实。
  4.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流言蜚语之后,他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名誉权。
  5. 经理强调公司对于任何未经证实的消息持开放态度接受调查和辟谣的态度,以避免不必要的流言蜚语传播。

在使用“流言蜚语”这个词语时,通常带有对负面消息传播的批评或反对之意。

分词解释

liú

1 液体移动:~水。~汗。~血。~泪。~程。~泻。~质。~水不腐。汗~浃背。随波逐~(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喻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2 像水那样流动不定:~转(zhuǎn )。~通。~寇。~浪。~离。~散。~失。~沙。~露。~萤。3 传播:~言。~传。~芳。~弊。~毒。~行(xíng )。4 指江河的流水:河~。江~。溪~。激~。奔~。5 像水流的东西:气~。暖~。电~。6 向坏的方面转变:~于形式。7 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放。~配。8 品类,等级:~辈。~派。9 指不正派:二~子。

yán

1 讲,说:~说。~喻。~道。~欢。~情。~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2 说的话:~论。~辞(亦作“言词”)。语~。~语。~简意赅。3 汉语的字:五~诗。七~绝句。洋洋万~。4 语助词,无义:~归于好。“~告师氏,~告~归”。5 姓。

yǔ,yù

1 话:~言。汉~。英~。~录。~汇。~重心长。2 指“谚语”或“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3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旗~。4 说:细~。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