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史的拼音、解释、组词
刺史的简介:
cì/cī shǐ
官名。西汉武帝时,于全国十三部(州)置刺史,为监督官,后数次改刺史为州牧。三国至南北朝各州多设刺史。隋朝州长官称刺史。此后州刺史实际即从前的郡太守。宋以后渐成虚衔。
官名。西汉武帝时,于全国十三部(州)置刺史,为监督官,后数次改刺史为州牧。三国至南北朝各州多设刺史。隋朝州长官称刺史。此后州刺史实际即从前的郡太守。宋以后渐成虚衔。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职官名。古代司地方纠察的官,后沿称地方长官,清时为知州的尊称。
《刺史》一词,在中国古代官制中具有特殊意义。刺史是古代地方监察官员,最初起源于汉朝,主要职责是对地方政府进行监督和检察,以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等行为。到了宋朝以后,刺史的职能有所变化,更多地成为了荣誉性的虚衔或地方上的文教官职。
详细解释
- 汉代:最初由中央派出巡视各地,类似于今天的审计工作。
- 唐代:刺史成为州级行政长官,负责监督一州之内的所有事务,并且还肩负着监察其他官员的责任。唐玄宗时期,为了加强地方治理,曾设立“按察使”来协助刺史的工作。
- 宋元明清: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以及监察体系的发展完善,刺史成为了从属性质的文官职位或者荣誉性头衔。
造句
- 汉武帝时期,朝廷派遣了不少刺史去各地巡查,以加强中央对地方政权的监督。
- 在唐代,每一位州的刺史不仅需要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还需要定期向上级汇报情况,确保政令畅通无阻。
- 宋代虽然不再设置独立的刺史职位,但许多州郡仍会任命德高望重的老臣担任荣誉性的刺史职务。
- 为了强化地方治理,清政府曾在部分地区重新设立了刺史制度,负责监督官员行为与社会风气。
-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刺史”常常被用来比喻正直公正的人,如“他就像一位真正的刺史一样,勇敢地揭露了不公”。
这些句子涵盖了《刺史》从汉代到清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