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1811-1865)的拼音、解释、组词
僧格林沁(1811-1865)的简介:
sēng gé lín qìn (1811-1865)
清末将领。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人。袭封郡王,任参赞大臣。曾率骑兵在山东击溃太平天国北伐军,封为亲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大沽炮台抗击英法舰队。后率部与捻军作战。1865年所部在山东曹州(治今菏泽)被捻军围歼,他在逃跑途中被杀。
清末将领。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人。袭封郡王,任参赞大臣。曾率骑兵在山东击溃太平天国北伐军,封为亲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大沽炮台抗击英法舰队。后率部与捻军作战。1865年所部在山东曹州(治今菏泽)被捻军围歼,他在逃跑途中被杀。
- AI解释
《僧格林沁(1811-1865)》涉及的是中国历史人物僧格林沁的事迹与评价。他本名多尔济,是清朝末期的重要将领之一,在抵抗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详细解释
1. 背景: 僧格林沁出生于清代满洲贵族家庭,父亲为额勒登保(曾任黑龙江将军),母亲是察哈尔蒙古土默特部的长公主。他是清朝皇室的远亲,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2. 军事生涯: 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僧格林沁作为左宗棠麾下的将领,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表现出色,因功被授予“提督”、“副都统”等职衔。后来他更是成为清廷北方和西北地区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
3. 对抗捻军: 1862年以后,僧格林沁转战于湖北、河南、安徽等地,平定捻军叛乱,立下了赫赫战功,并因此升任为贝子。在捻军被基本消灭之后,他继续负责南方地区的防务。
4. 个人特质: 作为将军,僧格林沁以勇猛善战闻名,但也有记载显示他在治理地方时存在贪腐问题。他在军事上的成就与私下的不良作风形成了鲜明对比。
造句
- 在清朝末年,僧格林沁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在平定内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僧格林沁在对抗太平军的过程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 尽管僧格林沁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但他个人也有诸多争议。
- 作为清朝晚期的重要将领,僧格林沁的名字与多次关键战役联系在一起。
- 在捻军起义平定过程中,僧格林沁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