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草的拼音、解释、组词

乌拉草的简介:

wū lā/lá cǎo
1.亦作"乌腊草"。 2.草名。产于我国东北地区,茎与叶晒干后,衬垫在皮靴或鞋内,可以保暖。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植物名。莎草科苔草属,多年生草本。茎高二十至七十公分。叶细长,不明显三棱形。夏日茎上分枝,簇生二至三个花穗,顶生花穗雄性,圆柱形,侧生花穗雌性,卵圆形,开淡白色小花。小坚果包于果囊中,扁三棱形。全草干燥后可垫于靴中御寒。产中国大陆东北、俄罗斯及韩国、日本。

乌拉草》,在中国文化中,通常指的是生长在东北地区的乌拉草乌拉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禾本科,在中国东北、内蒙古等地广泛分布。

详细解释:

  1. 分类与特征乌拉草(学名:Elymus nutans (L.) Hill. ex Prazmowski),又叫黑麦草或野麦等,是一种常见的野生禾本科植物。
  2. 用途:它不仅作为草药使用,还被用于编织各种生活用品如席子、床垫和渔网。在东北地区,人们常将乌拉草用于铺设屋顶的防潮层,因其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和耐水性。
  3. 文化意义:在一些地方,乌拉草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或习俗。例如,在吉林省的部分地区有“踏青”时收集乌拉草的习惯,以此作为春季开始、万物复苏的标志。

造句:

  1. 春天来了,田野里一片翠绿,乌拉草也悄悄地从土壤中探出了头。
  2. 在吉林的农家小院中,屋檐下整齐地挂着编织好的乌拉草席,这是家的温暖象征。
  3. 古代东北地区的渔民们常常使用乌拉草编制的渔网进行捕鱼作业。
  4. 每到清明时节,人们在踏青赏春的同时也会拾取一些乌拉草带回家中,为新年的房顶铺设防潮层。
  5. 乌拉草不仅能够编织成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还在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传承。

分词解释

1 指“乌鸦”:~白马角(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飞兔走(喻日往月来,时间流逝)。~合之众。2 黑色的:~亮。~云。3 无,没有:化为~有。4 文言疑问词,哪,何:~足道哉?5 同“ 呜 ”,呜乎。6 姓。

lā,lá

1 牵,扯,拽:~车。~网。~下马(喻使某人下台)。2 用车载运:~货。3 使延长:~延。~伸。4 排泄粪便:~屎。5 联络:~拢。~帮结伙。6 摧折:摧枯~朽。7 带领转移:把部队~出去。8 牵引乐器的某一部分使乐器发出声音:~小提琴。9 抚养子女:~扯。10 帮助:他有困难,~他一把。

cǎo

1 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野~。茅~。水~。花~。~鞋。~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谦卑陋的意思)。~原。~坪。~行露宿。~菅人命。2 特指用作燃料、饲料的稻麦之类的茎叶:~料。柴~。稻~。3 粗糙,不细致:~率(shuài )。~鄙(粗野朴陋)。~具(粗劣的食物)。4 汉字的一种书体:~书。~字(亦为旧时谦称自己的别名)。章~(草书的一种,笔画保存了一些隶书的笔势,因其最初用于奏章,故名“章草”)。狂~。~体(❶指汉字草书;❷拼音文字的手写体,有大草、小草之分)。5 打稿子,亦指稿子;引申为初步的,非正式的:~拟。~诏(为皇帝草拟诏书)。6 荒野,原野,引申为在野的、民间的:~野。~莽。~寇。~贼。7 雌性的(用于某些家畜、家禽):~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