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皆然的拼音、解释、组词

比比皆然的简介:

bǐ bǐ jiē rán
比比:处处。到处都是。形容多。同“比比皆是”。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比比皆是」。见「比比皆是」条。

2. 此处所列为「比比皆是」之典源,提供参考。 《战国策.秦策一》张仪说秦王曰:「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余韩成从,将西南以与秦为难。臣窃笑之。……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不攻无攻相事也。出其父母怀衽1>之中,生未尝见寇也,闻战顿足徒裼2>,犯白刃,蹈煨炭3>,断死于前者比比4>是也。……」 〔注解〕 (1) 怀衽:怀抱,胸前衣襟。衽,衣襟。 (2) 顿足徒裼:以脚跺地,空手露体。徒,空。裼,音ㄒ|ˊ,袒露。 (3) 煨炭:热灰火炭。煨,音ㄨㄟ,热灰。 (4) 比比:宋鲍彪本《战国策》「比」下多一「比」字,兹据补。

3. 此处所列为「比比皆是」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张仪是战国时代有名的谋士,《战国策.秦策一》里记载他游说秦惠王,向秦王分析当时的国际情势,提出自己的连横政策,以打破六国合纵之约,进而统一天下。他认为六国普遍国库空虚,赏罚不明,以致军民到了战场上,看到敌人都四处逃散,然后怪罪人民不能效忠。其实这都是制度上的不公,赏罚不明确所造成的。而秦国制度完备,信赏必罚,人民「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意谓:人民都勇于赴死,为国家效命,不怕刀枪火炭,断然战死沙场之人「比比是也」。因此,秦国有实力并吞六国,只要政策得当。就用「比肩」来表示很多。后来「比比皆是」这个成语就从「比是也」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到处都是。

1. 到处都是。形容很多。《隋唐演义》第五三回:「将无固守之志,兵无敢死之志,人情趋利,比比皆然。」也作「比比皆是」、「比肩皆是」。

经过检查,我发现您提供的词语“比比皆然”可能存在误写或误用的情况。正确的词语应该是“比比皆是”,而非“比比皆然”。下面是对“比比皆是”的详细解释,并提供五个例句。

“比比皆是”

  1. 释义:“比比皆是”用来形容某样事物非常多,到处都是。
  2. 语法特点:用作谓语或补语;含口语色彩,常用于书面语中描述现象的普遍性、频繁性等。
  3. 近义词:多如牛毛、俯拾即是
  4. 反义词:寥寥无几

造句示例:

  1. 现在电子产品比比皆是,几乎每个人家中都有手机或平板电脑。
  2. 这里环境污染问题比比皆是,亟待治理和改善。
  3. 在这个大城市里,美食种类比比皆是,让人眼花缭乱。
  4. 互联网上的信息真可谓比比皆是,但要想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并不容易。
  5. 每到周末,公园里的人们比比皆是,大家都出来享受户外活动。

希望以上解释和例句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分词解释

1 较量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赛。~附。对~。评~。2 能够相匹:今非昔~。无与伦~。3 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三~二。4 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分数等关系:~例。~值。5 譬喻,摹拟:~如。~方。~兴(xìng)(文学写作的两种手法。“比”是譬喻;“兴”是烘托)。~画。~况(比照,相比)。6 靠近,挨着:~~(一个挨一个,如“~~皆是”)。~肩继踵。~邻。鳞次栉~。7 和,亲:~顺。8 及,等到:~及。

jiē

1 全,都:~大欢喜。人人~知。放之四海而~准。

rán

1 对,是:~否。不~。不以为~。2 以为对,答应,信守:~纳(以为对而采纳)。~诺(许诺,信守诺言)。3 这样,如此:当~。~后。~则。4 表示一种语气(①表决定,犹焉,如“寡人愿有言~”;②表比拟,犹言一般,如“如见其肺肝~”)。5 用于词尾,表示状态:显~。忽~。飘飘~。6 同“ 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