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1906~1932)的拼音、解释、组词
梁遇春(1906~1932)的简介:
liáng yù chūn
福建闽侯人,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28 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后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文学活动始于大学学习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写作散文。1926年开始陆续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新月》等刊物上发表散文,后大部分收入《春醪集》和《泪与笑》。
福建闽侯人,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28 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后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文学活动始于大学学习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写作散文。1926年开始陆续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新月》等刊物上发表散文,后大部分收入《春醪集》和《泪与笑》。
- AI解释
《梁遇春(1906~1932)》这个表述实际上包含了两个部分:一个是对人的描述,即梁遇春;另一个是关于他出生和去世的具体年份。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散文家、翻译家。他的名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在世界文学领域也享有声誉。
详细解释
-
梁遇春:本名梁实秋的弟弟,原名绍壬,字叔颖,后改字为遇春。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散文作家、翻译家。梁遇春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风著称,他对西方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也影响了他文学创作的方向。
-
1906~1932:这是梁遇春的生卒年份。从18岁(1924)开始在德国汉堡大学学习哲学、文学,后又到英国伦敦学习西方文化和文学批评,回国后从事教育工作,并于1932年因患肺病去世。
5个造句
-
梁遇春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
翻开《梁遇春散文选》,你会发现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与热爱是如此深入。
-
在文学批评领域,梁遇春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为人们所熟知。
-
从他去世至今,梁遇春的著作仍然被广泛阅读,并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和尊敬。
-
梁遇春不仅是现代散文家,也是桥梁东西方文化的使者之一。
分词解释
梁
liáng
1 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房~。栋~。~上君子(指窃贼)。2 桥:桥~。津~(渡口和桥梁,借指学习的门径)。3 器物、身体或其他物体上中间高起的部分:鼻~。山~。车~。4 中国战国时期国名,魏国于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后,改称“梁”。5 中国朝代名(a.南朝之一;b.五代之一)。6 姓。
遇
yù
1 相逢,会面,碰到:~到。~见。~事。奇~。遭~。境~。2 机会:机~。际~。知~。3 对待,款待:待~。冷~。4 姓。
春
chūn
1 一年的第一季:~季(农历正月至三月)。~节。~色。~晖(春天的阳光,喻父母的恩情)。~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妇女的眉毛)。~秋(➊春季和秋季;➋指年月;➌指人的年岁,如“~~正富”;➍指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鲁国的《春秋》。亦泛指历史或历史著作;➎中国的历史上的一个时代)。2 两性相求的欲望:~心。怀~。3 生机:大地回~。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