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不纳的拼音、解释、组词
格格不纳的简介:
指难以接受。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格格不入」。见「格格不入」条。
2. 此处所列为「格格不入」之典源,提供参考。 宋.陆九渊〈与徐子宜书〉其二(据《象山全集.卷五》引)婺女之行道经上饶,往往闻说其守令无状,与临川大不相远。既而,闻景明劾罢上饶、南康二守,方喜今时监司乃能有此,差强人意。刘文潜作漕江西,光前绝后,至其帅湖、广,乃远不如在江西时,人才之难如此。某人始至,人甚望之。旧闻先兄称其议论,意其必不碌碌,乃大不然。明不足以得事之实,而奸黠得以肆其巧;公不足以遂其所知,而权势得以为之制。自用之果,反害正理。正士见疑,忠言不入,护吏而疾民,阳若不任吏而实阴为所卖。奸猾之谋,无不得逞;贿赂所在,无不如志。闻有一二行遣,形若治吏而伪文诡辞、谄顺乞怜者,皆可回其意。下人转移其事,如转户枢,胥辈窥之,审玩之熟,为日久矣。所欲为者,如取如携1>,不见有毫发畏惮之意。惟其正论诚意,则扞格2>而不入,乃以此自谓其明且公也。 〔注解〕 (1) 如取如携:想要什么就拿什么。指贪渎巧取之行。 (2) 扞格:互相抵触。扞,音ㄏㄢˋ。
3. 此处所列为「格格不入」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格格不入」原作「扞格不入」。陆九渊(西元1139∼1192),字子静,南宋抚州金谿人。为乾道进士,南宋思想家、教育家,于象山结茅讲学,学者称象山先生。曾任靖安县主簿、国子正,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陆九渊创「心学」,提出「心即是理」的观念,认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一切道理均存在自己的心中。「心」和「理」是永恒不变的,且放诸四海皆准,故不论时代古今、东西南北,道德标准都是人心所固有的。其于治学方法上,主张「发明本心」,认为只要悟得本心,不必多读书,「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九渊曾与朱熹会鹅湖论辩,意见多处不合。陆九渊的学说后来由明朝的王守仁继承,成为陆王学派。在〈与徐子宜书〉中,陆九渊提到刘文潜在江西作官时,颇有政绩,等他到了湖、广作官,评价就大不如前。陆九渊曾听兄长提起刘文潜,以为他必不是个庸碌之辈,后来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他认为刘文潜在满足自己的私欲上,无所不取,丝毫没有畏惧;但是论到诚意正心等道德修养时,就显得抵触而不能相合,并以此自谓为光明公正。后来「格格不入」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抵触阻隔而不相合。
实际上,“格格不入”是汉语中一个常见的成语,而并非“《格格不纳》”。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事物不符合现有的规则、标准或者常规思维,显得非常不合适或无法融入其中。正确的书写应为“格格不入”。
详细解释: - 词源分析:“格”,表示抵触、违背;“格格”,形象地说是阻挡、阻止;“不入”则是指不能进入。 - 引申义:形容事物与现状或规定不符,显得很不协调或者格格不入。 - 用法:通常用来描述观点、行为等不符合某种规范或常规的情况。
接下来提供5个使用“格格不入”的造句:
- 这种现代风格的家具放在古典的客厅里显得格外格格不入。
- 他的思想和传统观念格格不入,因此总是难以融入社会团体中。
- 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他穿着传统服饰,看起来格外格格不入。
- 大家都很喜欢他的创新思维,却也觉得这些想法有些与现有框架格格不入。
- 她的现代舞表演风格与传统民族舞蹈格格不入,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希望这些例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格格不入”这个词语。如果需要更多解释或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知!
分词解释
gé
1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子纸。方~儿布。2 法式,标准:~局。~律。~式。~言。合~。资~。3 表现出来的品质:~调。风~。人~。国~。性~。4 阻碍,隔阂:~~不入。5 击,打:~斗。~杀。6 推究:~致。7 树的长枝。8 至,来:~于上下。9 感通:~于皇天。10 变革,纠正:~非。11 某些语言中的语法范畴。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nà
1 收入,放进:出~。藏污~垢。2 接受:采~。笑~。~谏。3 享受:~福。~凉。4 缴付:~税。5 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鞋底。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