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举的拼音、解释、组词

制举的简介:

zhì jǔ
1.制订选拔贤才的方法。 2.唐代科举取士制度之一。除地方贡举外,由皇帝亲自诏试于殿廷称为"制举科"。简称"制举"或"制科"。宋代因之,如南宋绍兴年间开博学鸿词科。清代如康熙十七年﹑乾隆元年的两次博学鸿词科及清末的经济特科等,亦皆属制举性质。 3.后皇帝殿试进士亦称"制举"。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制科》。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制定选举人才的方法。《管子.宙合》:「钩入枉而出直,此言圣君贤佐之制举也。」

2. 唐朝科举的一种,由天子亲试。《宋史.卷一五六.选举志二》:「制举无常科,所以待天下之才杰,天子每亲策之。」

《制举》,在古代科举制度中,是指由皇帝特别设置或临时举行的考试。它与常设的科举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特殊性。主要目的是选拔特别优秀的人才或是针对某种特定情况下的人才需求进行考察和选拔。

详细解释

  1. 起源:《制举》起源于唐朝,主要是为了满足皇帝选贤求治的需求而设立的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
  2. 分类与内容
  3. 根据不同的目的,《制举》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制科、特科等。这些考试通常没有固定的科目和形式,而是根据需要临时设定。
  4. 选拔标准:参加《制举》的候选人多为社会各阶层中表现突出的人士,或是有特殊才能或贡献者,其选拔标准更为灵活开放。
  5. 影响
  6. 通过《制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往往能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7. 它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人才选拔机制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造句

  1. 唐朝贞观年间,为了选拔贤能之士以助治国,太宗皇帝特设《制举》考试。
  2. 此次《制举》,皇帝破例让民间百姓直接参与,意在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普通人才。
  3. 宋朝时,朝廷因突发需要紧急设立《制举》,选拔了一大批军事人才。
  4. 在清朝康熙年间,《制举》一度取消,导致许多有才能的人无法获得进入仕途的机会。
  5. 明代《制举》考试非常重视道德品质与实际能力的考察,因此选拔出的人才多为德才兼备之士。

以上是关于“制举”的详细解释及造句示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zhì

1 规定:因地~宜。~定。~式。~宪。2 限定,约束,管束:~止。~裁。专~。~约。抵~。节~。~动。~海权。3 法规,制度:民主集中~。公有~。4 造,作:~造。~做。~品。~图。~革。~版。如法炮(páo )~。5 依照规定的标准做的:~钱(中国明、清两代称本朝的铜钱)。~服。6 古代帝王的命令:~诰。7 古代父母死亡守丧;守~。

1 向上抬,向上托:~头。~手。~重。~棋不定。2 动作行为:~止。轻而易~。3 发起,兴办:~义。~办。创~。4 提出:~要。~例。5 推选,推荐:推~。荐~。6 全:~国。~世。~家。7 古代指科举取士:科~。~人。一~成名。8 攻克:“一战而~鄢、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