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社的拼音、解释、组词
创造社的简介:
chuàng/chuāng zào shè
文学团体。1921年由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创立。主张尊崇自我,张扬个性,反对旧的传统观念。作品多具有反帝反封建倾向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1928年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1930年左联成立后停止活动。
文学团体。1921年由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创立。主张尊崇自我,张扬个性,反对旧的传统观念。作品多具有反帝反封建倾向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1928年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1930年左联成立后停止活动。
- AI解释
《创造社》是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由日本留学归来的青年作家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它成立于1921年6月25日,在当时的上海成立。这个社团以倡导“革命的浪漫主义”文学为主要宗旨,成员间主张打破传统儒家思想对文坛的束缚,并提倡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创造社》是在新文化运动兴起后不久,中国青年知识分子追求思想解放与个性觉醒的背景下诞生的。它反映了那个时代年轻人对于社会现状不满及渴望变革的心态。
- 文学主张:社团成员们强调创作应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个人特色,提倡大胆创新和自由表达。他们主张在作品中展现真实情感,反对传统文学中的形式主义和保守思想。
- 代表人物与作品:郭沫若、郁达夫等是该社的主要成员,他们在《创造》月刊上发表了大量作品,如郭沫若的诗歌《地球,我的母亲!》,郁达夫的小说《沉沦》等。
造句
- 他深受《创造社》文学理念的影响,在自己的创作中也尝试突破传统。
- 郭沫若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之一,其诗歌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 《创造社》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虽然《创造社》已经消亡多年,但它的精神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文坛发展。
- 在那个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创造社》成为了一代青年的精神家园。
这些造句不仅展示了“创造社”这一概念的历史意义及其对文学界的影响,同时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个名词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分词解释
创
chuàng,chuāng
1 开始,开始做:~造。~制。首~。开~。~立。~演。~议。2 独特的:~见。~意。~举。
造
zào
1 制作,做:制~。创~。~物。~反。~孽。建~。~表。~册。~价。~型。粗制滥~。2 瞎编:胡编乱~。捏~。3 成就:~诣。4 培养:~就。5 相对两方面的人,法院里指诉讼的两方。即原告和被告:两~。甲~。乙~。6 到,去:~访。7 稻子等作物从播种到收割的次数:一年两~。晚~。8 时代,年代:末~。
社
shè
1 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春~。秋~。~日。~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2 团体或机构:报~。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