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度(1875-1931)的拼音、解释、组词
杨度(1875-1931)的简介:
yáng dù (1875-1931)
湖南湘潭人。清末留学日本,参与创刊《游学译编》。主张实行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时,任袁世凯内阁学部副大臣。民国成立后,曾任参政院参政。1915年发起组织筹安会,策划恢复帝制。袁世凯死后思想转变,投向民主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湖南湘潭人。清末留学日本,参与创刊《游学译编》。主张实行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时,任袁世凯内阁学部副大臣。民国成立后,曾任参政院参政。1915年发起组织筹安会,策划恢复帝制。袁世凯死后思想转变,投向民主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 AI解释
词语详解
杨度(1875—1931)
人物介绍: 杨度,字皙子,湖南湘乡人。他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教育家以及文学家。在清末民初,杨度活跃于政坛,曾多次担任重要职务,并参与了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个人经历与成就:
- 早年生活与留学经历:
- 杨度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士大夫家庭,在其青年时期便表现出对政治的热情。
-
他曾在日本东京学习法律,受到了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
官场生涯:
- 回国后,杨度迅速进入政坛,担任过湖南高等审判厅的首任正监督等职位。
-
在辛亥革命爆发前,杨度曾任宪政编查馆的总参议,积极参与了中国宪法的起草工作。
-
政治立场与活动:
- 他是立宪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辛亥革命中持中间立场。
-
随着民国建立后袁世凯的专制统治,杨度逐渐转向反对阵营,并于1920年代初加入国民党。
-
晚年生活:
- 晚年的杨度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他编写了多部著作,包括《中国法律政治史》等。
- 在1931年因病去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的思想与行为受到了很多争议和批判。
造句
- 杨度年轻时曾留学海外,因此他对西方的政治制度有着独到的理解。
- 革命成功后不久,许多立宪派人物如杨度等人逐渐淡出政治舞台。
-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像杨度这样的人物往往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 尽管杨度的政治立场一度备受争议,但他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是深远的。
- 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人,杨度不仅在政坛活跃,在文学创作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些句子可以帮助理解杨度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及其所处时代的背景。
分词解释
杨
yáng
1 落叶乔木,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柔荑花序,种类很多,有白杨,大叶杨,小叶杨等多种,木材可做器物:~柳。2 姓。
度
dù,duó
1 计算长短的器具或单位:尺~。刻~。~量衡。2 事物所达到的境界:程~。高~。风~。3 分角的单位,一圆周角分为360度:角~。4 依照计算的一定标准划分的单位:温~。湿~。经~。纬~。浓~。5 电能的单位,一千瓦小时电量的通称。6 法则,应遵行的标准:制~。法~。7 哲学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8 能容受的量:气~。9 考虑,打算:置之~外。10 过,由此到彼:~日。~假。欢~新春。11 量词,次:一~。再~。12 僧尼道士劝人出家:剃~(剃发出家)。1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