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的拼音、解释、组词

伤寒的简介:

shāng hán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以青壮年为多见。其临床特点是持续发热、相对缓脉、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心肌炎、胆囊炎等。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由沙门氏伤寒杆菌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约为两周,症状为发烧、头痛、发冷、腹痛、便秘或腹泻、脉博缓慢,甚至出现肝脾肿大、胸腹部有玫瑰疹等病症。可能引起肠胃出血、肺炎等并发症。【例】伤寒为法定传染病,每年定期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 △肠伤寒

1. 中医上指外感热病的总称;亦指受了风寒而引起的病。

2. 病名。病原体为沙门氏伤寒杆菌,可经由饮水或食物传染。潜伏期约为两周,症状为发烧、头痛、发冷、腹痛、便秘或腹泻、脉搏缓慢,甚至出现肝脾肿大、胸腹部有玫瑰疹等病症。可能引起肠胃出血、肺炎等并发症。也称为「肠伤寒」。

“伤寒”是一个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常用的术语,主要指的是由外感六淫之一的寒邪导致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伤寒”的概念较为宽泛,并不仅仅局限于现代医学中的感冒或流感,而是涵盖了多种因感受寒邪而导致的身体不适症状。

详细解释:

  1. 病因:伤寒主要由寒邪引起,寒邪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人体,如通过口鼻、皮肤等。
  2. 病机:在中医理论中,寒邪侵袭人体后会影响正常的阳气运行和卫气功能,导致体内阴阳失衡,进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3. 临床表现:根据病情的发展阶段不同,伤寒的症状也有所不同。初期可能出现恶寒、发热、无汗等症状;随着病程进展,还可能伴有头痛、身痛、腹痛等多方面不适。
  4. 治疗方法:中医治疗伤寒主要通过温散寒邪为主的方法,常用药物如桂枝汤、麻黄汤等。

造句:

  1. 昨晚受了风寒,今天早上起来就感觉身体不舒服,妈妈说可能是得了伤寒,建议我多喝热水。
  2. 受凉感冒后,小张被诊断为患上了伤寒,医生叮嘱他注意保暖,好好休息。
  3. 小李这次得的不是普通感冒而是伤寒,需要服用一些特殊的中药来调理身体。
  4. 由于天气骤变导致了很多人中招,医院里因伤寒就诊的人数明显增加了。
  5. 病情发展到了后期,小王因为久治不愈被诊断为慢性伤寒,最终在中医师的帮助下找到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请注意,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对于症状类似的疾病,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上述造句仅用于理解“伤寒”在传统医学中的应用背景,并非真实病例。

分词解释

shāng

1 受损坏的地方:工~。~痕。2 损害:~了筋骨。~脑筋。~神。劳民~财。3 因某种致病因素而得病:~风。~寒。4 因过度而感到厌烦:~食。5 妨碍:无~大体。6 悲哀:悲~。哀~。神~。感~。~悼。~逝(悲伤地怀念去世的人)。7 得罪:~众。开口~人。

hán

1 冷,与“暑”相对:~冬。~色。~衣。~冽。~带。~战。~噤。~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喧。~来暑往。唇亡齿~。2 害怕:~心。3 穷困,有时用作谦辞:~门。~伧。~舍。~窗(喻艰苦的学习环境)。~酸。~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