讙兜的拼音、解释、组词

讙兜的简介:

huān dōu
1.人名。尧时佞臣。

  • AI解释

讙兜》,这个词并非是一个现代汉语词汇,而是来源于古代文献中的名称。在《尚书·益稷》中提到:“予欲左右,薄功高赏,鞭先知后,讙兜维刑。”这里的“讙兜”是两个人名的合称,“讙”即驩,又写作欢;“兜”为名字的一部分,实则是古代部落首领的名字。在古代文献中的“讙兜”,指的是尧舜时代的贤臣,通常被理解为两人。

详细解释

  1. 驩兜:在古汉语中,“驩”字也作“欢”。《尚书》提到的驩兜是传说中的舜帝时期的大臣之一。据传,他曾被封为三苗之君,后因违背舜帝的旨意而受到惩罚。
  2. 典故意义:“讙兜维刑”的意思是在治理国家时要依据法令和规则来处理事务,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法制的理解。

造句

  1. 在古代传说中,驩兜与共工两人一同被封为三苗之君,但后来因为违背了圣王的意志而受到了惩罚。
  2. 谋士建议君主在治理国家时要遵循法令原则,不要偏听偏信,就像传说中的驩兜一样重视法度。
  3. 順治帝时期的朝臣中,有人便以驩兜为榜样,勤政爱民,深受百姓尊敬。
  4. 为了防止武力的滥用,古代统治者常常会效仿驩兜和皋陶的做法,设立专门的司法体系来裁决纷争。
  5. 这种治理方式强调了法制的重要性,就像舜帝时驱赶驩兜一样,在古代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分词解释

huān,huàn,xuān

1 喧嘩。《説文•言部》:“讙,譁也。”《玉篇•言部》:“讙,讙嚻之聲。”2 責備。《方言》卷七:“讙,讓也。讓,北燕曰讙。”《廣雅•釋詁二》:“讙,讓也。”3 鳴。《廣雅•釋詁二》:“讙,鳴也。”4 傳說中的獸名。《山海經•西山經》:“翼望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貍。一目而三尾,名曰讙。其音如百聲。”5 通“ 歡 ”。喜悅。《禮記•檀弓下》:“高宗三年不言,言乃讙。”6 古地名。故地在今山東省肥城市南,為春秋時魯國屬地。《春秋•桓公三年》:“九月,齊侯送姜氏于讙。”7 姓。《萬姓統譜•寒韻》:“讙,見《姓苑》。”

dōu

1 古代作战时戴的盔:~鍪。2 口袋:网~。3 做成兜形把东西拢住:~风。用手巾~着。4 环绕,围绕:~抄。~剿。~圈子。5 招揽:~售。~销。~揽。6 承担,包下来:出事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