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土之防的拼音、解释、组词

桑土之防的简介:

sāng tǔ zhī fáng
比喻防患于未然。同“桑土绸缪”。

  • AI解释

《桑土之防》这个词汇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历史典故或成语,它可能是对某个历史事件或古文语句的一种描述性表达。在古代文献中,“桑土”通常指的是依靠桑树和土地生存的人们的生活状态或经济活动,而“之防”可能是指为了防御、保护某种生活方式或生计所采取的措施或策略。

因此,“桑土之防”可以理解为古代农耕社会中人们为了维持依靠桑树等农作物或资源生活的方式,所做出的各种防御和保护措施。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是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对于这种依赖于特定自然资源的生活方式来说,确保这些资源的安全至关重要。

根据上述解释,“桑土之防”可以用于描述那些针对农业生产、尤其是桑树种植等重要作物或产业的保护性策略或防御行动。

造句如下:

  1. 古代蚕农们采取了多种“桑土之防”的措施,例如设置防护墙以防止野兽侵害。
  2. 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桑土之防”成为了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内容。
  3. 通过实施有效的“桑土之防”,古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生计资源。
  4. “桑土之防”不仅局限于农业领域,在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中也存在类似的概念,即为了维护特定行业的稳定发展所进行的各种措施。
  5. 历史学者们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试图还原古代“桑土之防”的具体实施情况。

分词解释

sāng

1 落叶灌木,叶子可以喂蚕,果穗味甜可食,木材可制家具或农具,皮可造纸,叶、果均可入药。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葚。~农。~梓(喻乡里,故乡)。沧海~田(形容世事变迁很大)。~榆暮景。2 姓。

1 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壤。黄~。2 疆域:国~。领~。3 本地的,地方性的:故~。4 民间生产的(区别于“洋”):~方(民间流传的药方,亦称“偏方”)。5 不合潮流:~气。6 未熬制的鸦片:烟~。7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8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族。9 姓。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fáng

1 戒备,预先作好应急的准备:~止。~备。预~。~范(防备,戒备)。~患未然。~意如城(指严格控制个人欲望,就像守城防敌一样)。~微杜渐(在坏事和错误刚冒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以免发展下去)。2 守卫:~守。边~。海~。3 堤坝:~堤。“以~止水”。4 抵得,相当:百夫之~(抵得上百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