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的拼音、解释、组词
八王之乱的简介:
bā wáng zhī luàn
西晋皇族争夺政权的斗争。晋初武帝大封同姓子弟为王,诸王拥有军政实权。惠帝即位,其妻贾后杀死辅政的杨骏和汝南王亮,旋又杀楚王玮。公元300年赵王伦杀贾后,次年废惠帝自立。齐王冏、成都王颖联兵杀伦,惠帝复位,冏专朝政。长沙王乂攻杀冏,河间王颙、成都王颖又杀乂,颖掌朝政。后东海王越攻杀颖、颙,306年毒死惠帝,另立怀帝,独握朝政。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结束。
西晋皇族争夺政权的斗争。晋初武帝大封同姓子弟为王,诸王拥有军政实权。惠帝即位,其妻贾后杀死辅政的杨骏和汝南王亮,旋又杀楚王玮。公元300年赵王伦杀贾后,次年废惠帝自立。齐王冏、成都王颖联兵杀伦,惠帝复位,冏专朝政。长沙王乂攻杀冏,河间王颙、成都王颖又杀乂,颖掌朝政。后东海王越攻杀颖、颙,306年毒死惠帝,另立怀帝,独握朝政。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结束。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西晋时,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乂、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东海王越互相争杀,遂成大乱,史称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动乱,主要发生在西晋时期(公元291年至306年)。这场内乱源于皇室内部争夺权力和地位的斗争,最终导致社会秩序大乱,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
详细解释:
-
背景:在西晋王朝建立后不久,晋惠帝即位,但由于智力低下无法处理政务,实际政治决策权被皇后贾氏家族掌控。随后,八王(晋惠帝的兄弟们)为了争夺皇位而相互征战。
-
过程:这场内乱持续了大约16年,期间多次爆发战争和动乱,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力。最终导致西晋王朝从盛转衰,并为后来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奠定了基础。
-
影响:八王之乱中大量军事力量被消耗在兄弟之间的争斗上,这使得外族趁虚而入。加之社会经济的破坏和人民的苦难加深,加速了西晋的灭亡过程。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矛盾激化以及皇权内部斗争的复杂性。
造句:
- 历史上的八王之乱是晋朝从兴盛走向衰亡的关键转折点。
- 八王之间的无谓争斗使得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人民流离失所。
- 可以说,如果没有八王之乱的内耗,西晋或许能抵御外族入侵更久。
- 讨论起西晋的历史,八王之乱总是不可避免地被提及。
- 今天的政治家们应当从历史中的八王之乱吸取教训,避免因内部争斗而削弱国家实力。
分词解释
八
bā
1 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面玲珑。~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
王
wáng,wàng
1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国。~法。公子~孙。~朝(cháo )。2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公。~侯。3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蜂~。~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4 大:~父(祖父)。~母(祖母)。5 姓。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乱
luàn
1 没有秩序:~套。紊~。凌~。2 社会动荡,战争,武装骚扰:~世。政~。平~。~邦不居。3 混淆:~伦。败常~俗。4 任意随便:~吃。~跑。5 男女关系不正当:淫~。6 横渡:~流。7 治理:~臣。8 古代乐曲的最后一章或辞赋末尾总括全篇要旨的部分:~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