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节的拼音、解释、组词

杖节的简介:

zhàng jié
1.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旄节以为凭信。《汉书.叙传下》:"博望杖节,收功大夏。"又《王莽传上》:"以太保甄邯为大将军,受钺高庙,领天下兵,左杖节,右把钺,屯城外。"后多以谓执掌兵权或镇守一方。

  • AI解释

《杖节》,这个词主要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指的是执持符节的意思。其中,“杖”是手持之意;“节”,是指古代用作凭证、信物的一种竹制或玉制的手持礼器,通常在出使外国或其他重要使命时使用。因此,《杖节》往往象征着使者身份的尊贵和国家权力的代表。

详细解释:

  1. 历史渊源:早在秦汉时期,就确立了以符节作为官方使者出行时的身份凭证和权力象征的传统。
  2. 用途与意义:在古代外交中,《杖节》是使臣出使外国或执行重要使命时的标志性动作。它不仅代表使者的身份地位,还体现了国家尊严及权威。
  3. 文化寓意:《杖节》不仅是物质形式的存在,更是精神层面的重要象征物,蕴含着忠诚、信义等道德理念。

造句:

  1. 大臣手持玉节而出,意在彰显朝廷对此次和亲事宜的重视与庄重态度。
  2. 在古代使团中,使者们常常会“杖节”,以显示其代表国家出使的身份。
  3. 此次远征,将军亲自带领大军,执持着象征权力的符节出发了。
  4. 为了保证使者的安全和使命的顺利执行,朝廷特地为他准备了一面象征权力的竹制节。
  5. 古代外交官们总是手持着那代表着国家尊严与权威的“杖节”,踏上前往异国的土地。

分词解释

zhàng

1 扶着走路的棍子:手~。拐~。2 泛指棍棒:擀面~。禅~。3 古代刑罚之一,用棍打:~脊。4 古同“仗”,恃,凭倚。

jié,jiē

1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外生枝。2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两~车厢。3 段落,事项:~~(一段一段地,逐步)。~目。4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气。~令。5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日。6 礼度:礼~。7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奏。~拍。~律。8 操守:~操。晚~。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9 省减,限制:~省。~制。开源~流。10 略去,简略:~选。~录。11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使~。1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