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来之,则安之的拼音、解释、组词
既来之,则安之的简介:
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
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本指安抚远方来的人,使其安居乐业。语出论语˙季氏: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后指既然已经来了,就且安下心来。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末云)既来之,则安之。请书房内说话。
1. 本指安抚远方来的人,使其安居乐业。语出《论语.季氏》:「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后指既然已经来了,就且安下心来。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末云)『既来之,则安之。』请书房内说话。」
《既来之,则安之》是一句出自《论语·季氏》的成语,意为既然来了,就应该安心地留在这里,好好待下去。它强调的是在面对不可更改的事实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适应和接受。
详细解释:
- “既”表示已经、既然。
- “来之”指的是人或事物已经被带来或出现。
- “则安之”中的“安”有安定、安心之意,“之”在此处指代前述的“既来之人或事”。
整体意思为: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或者人已经来了),就应当积极面对,并在新的环境中求得稳定与和谐。
造句:
- 小明转学到新班级,虽然一开始不适应,但老师鼓励他:“既来之,则安之,要积极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去。”
- 张经理接手这个项目后说:“既然已经开始了,我们就应该既来之,则安之,全力以赴地完成它。”
- 李华从城市回到乡下居住,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生活方式时,她选择了积极适应:“既来之,则安之,我会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 在比赛开始后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教练对队员们说:“既然已经上场了,那就既要尽力去拼,也要做到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准备接受可能的结果。”
- 由于工作调动,小张来到了一个新的城市,虽然一开始感到不习惯,但他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通过这些造句可以看出,“既来之,则安之”不仅是一种面对现实的积极态度,也是一种对生活变化中的乐观与接受。
分词解释
既
jì
1 动作已经完了:~往不咎。~而。2 已经:~成事实。~定。3 常与“且”、“又”连用,表示两者并列:~快又好。
来
lái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2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5 做某个动作:胡~。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9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12 表示语气,归去~兮!13 姓。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则
zé
1 模范:以身作~。2 规程,制度:规~。总~。原~。细~。3 效法:~先烈之言行。4 表示因果关系,就,便:闻过~喜。5 表示转折,却:今~不然。6 表示肯定判断,乃,是:此~余之罪也。7 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列举原因或理由:一~房子太小,二~参加的人数多。8 与“做”相近(中国宋、元、明代小说、戏剧里常用):~甚(做什么)。9 量词,指成文的条数:新闻两~。
安
ān
1 平静,稳定:~定。~心。~宁。~稳。~闲。~身立命。~邦定国。2 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民。~慰。~抚。3 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4 没有危险,不受威协:平~。转危为~。5 装设:~置。~家立业。6 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他~的什么心?7 疑问词,哪里:~能如此?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