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1879~1942)的拼音、解释、组词

陈独秀(1879~1942)的简介:

chén dú xiù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其人一生功过至今仍是学界争议。原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是文学革命的先驱。文艺理论家、教授。1915年自日本回国后创办的《青年杂志》(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1917年2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三大主义”。1917~1920年陆续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复辟与尊孔》、《偶像破坏论》、《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文化运动是什么?》、《关于社会主义讨论》等著名

  • AI解释

陈独秀(1879年—1942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创始人和领导者。他出生于安徽怀宁,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积极参与辛亥革命等政治活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详细解释:

  1. 思想启蒙:陈独秀是中国现代思想觉醒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倡导自由、民主和科学,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2. 政党建设: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共一大中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政治生涯:陈独秀的一生经历了多次起落。他参与并领导了五四运动,还曾担任过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等职务。晚年由于意见分歧与毛泽东等人产生冲突,被开除出党,但仍对中国革命和进步事业抱有坚定信念。
  4. 文化贡献:除了政治活动外,陈独秀还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文化、思想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造句:

  1. 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一文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声。
  2. 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陈独秀积极推广白话文,影响了无数年轻人的思想。
  3. 革命党人陈独秀曾在上海发起了一系列反对北洋政府的活动。
  4. 作为五四运动的灵魂人物之一,陈独秀的名字将永远载入中国历史。
  5. 尽管晚年被开除出党,但陈独秀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仍然不可磨灭。

分词解释

chén

1 排列,摆设:~列。~兵。2 述说:~述。~情。详~。~诉。~说。3 旧的,时间久的:~旧。~腐。~醋。推~出新。~~相因。~迹。~皮。4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5 中国朝代名,南朝最末的王朝。6 姓。

1 单一,只有一个:~唱。~立。~霸。~裁。~创。~特。~辟蹊径(喻独创新风格或新方法)。~具慧眼(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2 老而无子:鳏寡孤~。3 难道,岂:“君~不见夫趣(趋)市者乎?”4 〔~孤〕复姓。5 语助词,犹“其”:“弃君之命,,~谁受之?”

xiù

1 植物吐穗开花,多指庄稼:~穗。~而不实(喻人很聪明,却未做出实际成绩)。苗而不~(喻人早死或虚有其表)。2 特别优异的,亦指特别优异的人:~异。~才。优~。后起之~。3 美丽而不俗气:~丽。~劲。~俊。~拔(秀丽而挺拔)。清~。~外慧中(外貌俊美,内心聪明)。4 中国元明两代称贵族、官僚、富室子弟(称平民子弟为“郎”):不郎不~(喻不成材或没出息)。5 茂盛:佳木~而繁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