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疏的拼音、解释、组词

抗疏的简介:

kàng shū
1.亦作"抗?"。 2.谓向皇帝上书直言。

  • AI解释

抗疏》,这个词主要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学中,指的是官员为了表达自己的主张或不满,直接向皇帝上书谏言。这里的“抗”意为抗拒、顶撞,“疏”则是臣子向帝王进呈的一种文书,用于陈述意见或请求。

在古代政治语境下,抗疏是一种比较激烈且直接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士大夫对于国家政务和皇帝决策的意见与不满,有时甚至是批评乃至反对。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因为在古代封建社会中,臣子直接向君主表达不同意见是需要谨慎对待的。

以下是使用《抗疏》一词造句的例子:

  1. 司马迁为了坚持自己的历史观,在汉武帝面前进行了激烈的抗疏,最终却因此遭受了残酷的惩罚。
  2. 在明朝末年,许多官员通过抗疏的方式对当时的政策提出质疑和不满,但往往无法改变朝廷的决定。
  3. 清朝时,李渔曾因直言不讳而多次进行抗疏,尽管有时会受到打压,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
  4. 抗疏是古代中国士大夫表达自己政治立场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文化特点。
  5. 唐代的魏征以敢于抗疏著称,他的谏言经常被皇帝采纳,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贡献。

需要注意的是,“抗疏”这一行为在历史上并非普遍现象,它往往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此外,在实际使用中,这个词更多的是一种历史词汇或文学表达中的术语,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组。

分词解释

kàng

1 抵御:~击。~争。~拒。抵~。顽~。2 拒绝:~议。~上。~命。~税。3 对等:~衡(力量不相上下的对抗)。

shū

1 去掉阻塞使通畅:~导。~通。~浚。~解(jiě)。2 分散:~散。仗义~财。3 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与“密”相对:~密。~松。~朗。~旷。~阔。~落(luò)。稀~。天网恢恢,~而不漏。4 不亲密,关系远的:亲~。~远。5 不细密,忽略:~忽。6 空虚:志大才~。7 不熟悉:生~。8 粗劣:~食。~粝。9 古同“ 蔬 ”,蔬菜。10 分条说明的文字:上~(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奏~。注~(对古书的注解和对注解的注释)。11 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祝告文。1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