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投子的简介:
tóu zǐ
1.博具。或云起于战国,或云创于三国魏曹植,取其投掷之义。初用玉制,只两颗,后改用骨制,故又称"骰子",增至六颗。每颗成正立方体,六面分别刻一点至六点之数,投掷以决胜负。点着色,故后世又称"色子"。参阅唐李匡乂《资暇集.投子》﹑宋高承《事物纪原.博弈嬉戏.投子》。
1.博具。或云起于战国,或云创于三国魏曹植,取其投掷之义。初用玉制,只两颗,后改用骨制,故又称"骰子",增至六颗。每颗成正立方体,六面分别刻一点至六点之数,投掷以决胜负。点着色,故后世又称"色子"。参阅唐李匡乂《资暇集.投子》﹑宋高承《事物纪原.博弈嬉戏.投子》。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骰子的别名。参见「骰子」条。
《投子》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语,它可能来源于古代禅宗或者某些特定的文化语境。根据目前的信息来看,“投子”这一词汇没有直接的释义。但如果是在禅宗语境下,通常会涉及“投子供”的故事或用法。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僧人们在打钟时,有的和尚为了显示自己的虔诚或者遵守规则,会在敲击完寺庙中的大钟之后,将手中所握的木制的手杖(称为“拂尘”或“念珠”)主动投入钟内,以此象征性地放下自我、归于无我。但严格来说,“投子”这一具体词组并未被广泛使用。
根据上述语境和推测,下面尝试构建5个与“投子供”的故事相关的造句:
- 为了表达对佛法的虔诚,这位僧人在打钟之后便将手中的念珠主动投入了钟内。
- 在古寺中举行的纪念仪式上,众僧人按照传统进行“投子供”,以此缅怀先祖和历代传承的精神。
- 这位新加入寺庙的小和尚在师父的教导下,学会了正确的“投子”方式,以表明他愿意放下执念、向佛心靠拢的态度。
- 为了庆祝庙会的到来,寺中安排了“投子供”的活动,吸引了许多信众前来参与,感受这一传统仪式的文化魅力。
- 在一次文化活动中,“投子供”的表演被重现,参与者们通过亲手体验这种古代佛教仪式,感受到了禅宗文化的深远影响和精神价值。
若《投子》有其他特定含义或出自其他语境,请提供更多信息以便更准确地解释。
分词解释
投
tóu
1 抛,掷,扔(多指有目标的):~篮。~弹(dàn )。2 跳进去:~河。自~罗网。3 放进去,送进去:~入。~资。~标。4 走向,进入:~宿(找地方住宿)。~奔。~靠。~降。~师(从师学习)。~诉。5 发向:~射。~影。6 寄,递送:~递。~稿。7 合:~合。意气相~。8 临,在…以前:~明。~暮(天黑以前)。
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