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翟的拼音、解释、组词

夷翟的简介:

yí dí/zhái
1.夷狄。

  • AI解释

《夷翟》是古代中国文献中常用的一个词汇,它源自《左传》,主要用来泛指四方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语境下,“夷”与“翟”的含义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它们都代表着中原以外的民族或群体。

详细解释

  1. “夷”: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的文献中,起初专指东方的民族,后来泛指四周非华夏族裔的各个族群。在《左传》等古代文献中,“夷”多用于描述较为落后、未被完全同化的少数民族。

  2. “翟”:与“夷”的使用范围相近,但侧重于东南方的族群。有时两者会并称,共同指代四方的少数民族或边缘族群,反映了周王朝对于周边异族的笼统称呼方式。“夷狄”合称时,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群体在文化、政治上的相对异质性和外在性。

造句

  1. 古籍记载:“天子有道,夷狄归之。”——意思是如果国君能够施行仁政,四方少数民族自然会归附。
  2. 历史记载:“周文王伐犬夷,得宝鼎。”——描述了西周时期周文王征讨东方的犬族,并获得重要文物的故事。
  3. 史书上写道:“春秋时齐桓公曾多次出兵征伐狄人。”——反映了齐国在春秋时代对外部狄人的军事行动。
  4. 在古代文献中常有“华夏与夷夏”之分,意味着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区分。“夷夏之防”也成为了一种文化意识上的象征,代表了对自身文化和边疆文化的认知差异。
  5. 古代诗人写道:“夷人歌舞映春风。”——描绘了在春风和煦之际,外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情景。

需要注意的是,“夷翟”的使用带有明显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语境,在现代中国这样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被看作是过时的或者具有偏见的语言习惯。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更倾向于用“少数民族”等更加中立、平等的词汇来指代不同的民族群体。

分词解释

1 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东~。九~(古时称东夷有九种)。2 中国旧时指外国或外国的:华~杂处(chǔ ㄔㄨˇ)。3 平,平坦,平安:化险为~。4 弄平:~为平地。5 消灭:~灭。族~(诛杀犯罪者家族)。6 等辈:“诸将皆陛下故等~”。7 古代的锄类工具。8 同“ 怡 ”,喜悦。9 同“ 痍 ”,创伤。10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