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帑的拼音、解释、组词

收帑的简介:

shōu tǎng/nú
1.见"收孥"。

  • AI解释

收帑》这个词主要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中,它指的是政府或统治者收取或征集大量财富、财宝的行为。“帑”在古代汉语中通常指国库或官府中的钱财。因此,《收帑》一词可以理解为朝廷或君主收集国家的财富。

详细解释

  • 帑(tǎng):这里指国家或政府所拥有的金银财宝,也泛指公共资金。
  • 收帑:即收取、聚集国库中的钱财。在古代,这一行为多与财政收入、赋税征收有关,是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造句

  1.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实力,经常采取各种措施来收帑,通过征收重税以获得财富。
  2. 在宋朝初期,太祖赵匡胤定下了许多经济政策,如严格管理财政收支,积极收帑充实国库,确保了政权的稳定。
  3.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增加国家收入,通过收帑等手段大大增强了国家财力。
  4. 明代初年,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地位,采取了严厉的税收政策来广泛收帑,奠定了明初国库充实的基础。
  5. 清朝乾隆年间,朝廷实施了多项经济政策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其中就包括大规模地进行收帑

以上句子均构建在历史背景基础上使用“收帑”一词,旨在展示这个词在古代中国政治和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分词解释

shōu

1 接到,接受:~发。~信。~支。~讫。~益。2 藏或放置妥当:这是重要东西,要~好了。3 割断成熟的农作物:~割。~成。麦~。4 招回:~兵。~港。5 聚,合拢:~容。~理。~集。6 结束:~尾。~煞。~盘。7 逮捕,拘押:~捕。~监。~押。~审。8 约束,控制(感情或行动):~束。~心。~伏(亦作“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