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之光,理无远照的拼音、解释、组词

桑榆之光,理无远照的简介:

sāng yú zhī guāng,lǐ wú yuǎn zhào
形容人已到暮年,能做的事不多了。

  • AI解释

《桑榆之光,理无远照》这句话出自古代汉语中的经典文学或哲学著作,但需要注意的是,它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历史典故或古语。不过,我们可以结合“桑榆”和“理”等词语的意义,对这句话进行合理的解释。

  • 桑榆:在古代中国,“桑”与“榆”都是常见的树种,而“桑榆之光”常用来比喻日暮时分的余晖,象征着即将结束或接近尾声的事物。此处可以理解为时光即将流逝,机会不多了。
  • 理无远照:“理”,在这里可能指的是道理、原则;“无远照”,则是指这些道理或原则无法长久照亮远方,或者说是有限度的。

综合上述解释,《桑榆之光,理无远照》可理解为:即使在日暮时分还能看到最后一抹余晖,但那些指引方向的道理或规则,在面对未来的长远问题上是无力施展其影响的。这句话或许表达了一种对于时间流逝与道理局限性的感慨。

造句:

  1.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春的桑榆之光逐渐暗淡,但为人处世的道理无远照,总能在关键时刻指引我们。
  2. 在人生的晚景中,尽管余生如同桑榆之光般短暂而微弱,但我们仍应铭记那些永恒不变的原则,让其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指引。
  3. 虽然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人类的道德准则和基本价值观依然如桑榆之光,虽不耀眼却始终照亮着前行的道路。
  4. 面对即将到来的老年,我们或许能感受到时光的流逝犹如桑榆之光般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性的光芒也将随之消逝无踪。
  5. 即便身处人生的黄昏时分,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那些短暂而微弱的道理和规则(如“桑榆之光”所象征),因为它们无力照亮未来漫长的旅途,但这些道理依然可以为我们提供精神上的支撑与指导。

分词解释

sāng

1 落叶灌木,叶子可以喂蚕,果穗味甜可食,木材可制家具或农具,皮可造纸,叶、果均可入药。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葚。~农。~梓(喻乡里,故乡)。沧海~田(形容世事变迁很大)。~榆暮景。2 姓。

1 落叶乔木,实扁圆,木材坚实,可制器具或供建筑用:~荚。~钱儿(即“榆荚”,像小铜钱)。~面(以榆皮磨制成粉,用为黏剂)。~塞(古称边塞植榆,故称边塞为“榆塞”)。桑~暮景。2 姓。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guāng

1 太阳、火、电等放射出来耀人眼睛,使人感到明亮,能看见物体的那种东西:阳~。月~。火~。~华(明亮的光辉)。2 荣誉:~临(敬辞,意含宾客来临给主人带来光彩)。~顾。~复。3 使显赫:~大。~宗耀祖。4 景物:春~明媚。5 光滑:~滑。~洁。~泽。6 完了,一点不剩:杀~烧~。吃~用~。7 露着:~膀子。8 单,只:~剩下一口气。9 姓。

1 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心~。肌~。条~。事~。2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由。~性。~智。~论。~喻。~解。~想。道~。~直气壮。3 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科,数~化。~疗。4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财。~事。管~。自~。修~。总~。5 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睬。答~。6 古代指狱官、法官。7 姓。

1 没有,与“有”相对;不:~辜。~偿。~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度。~端(无缘无故)。~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非(只,不过)。~动于衷。~所适从。

yuǎn,yuàn

1 距离长,与“近”相对:~方。~道。~程。~景。~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见(远大的眼光)。~虑。~谋。~客。遥~。~走高飞。舍近就~。2 时间长:~古。~祖。长~。永~。3 关系疏,不亲密:~亲。疏~。~支。4 深奥:言近旨~。5 姓。

zhào

1 光线射在物体上:日~。~耀。~射。2 对着镜子或其他反光的东西看自己或其他人物的影像:~镜子。3 摄影:~相。拍~。4 画像或相片:小~。写~。5 看顾:~管。~顾。6 按着,依着:依~。遵~。~搬。~本宣科。7 凭证:护~。牌~。执~。8 知晓:心~不宣。肝胆相~。9 通知,通告:知~。~会。10 对着,向着:~壁。~敌人开枪。11 查对:对~。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