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锣的拼音、解释、组词

梆锣的简介:

bāng luó
1.梆子和铜锣。报更的响器。

  • AI解释

《梆锣》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打击乐器组合,通常指一种由梆子和锣共同组成的打击乐组。它们多用于戏曲、民间节日等场合中的伴奏。

  1. 梆子:是一种小型的木制敲击乐器,形状像一个扁平的小桶,两端开口较小,中间厚实部分有一条凹槽,称为“梆”,是其发声的部分。演奏时通常用手指轻敲或以小槌敲击使其发出清脆的声音。
  2. :是一种金属制的打击乐器,形状类似于圆盘,边缘较薄,中心较厚。它可以根据需要敲击不同的部位产生不同的音色和音高。

《梆锣》的搭配使用,在戏曲中尤其常见,可以营造出浓厚的戏剧氛围或增强表演效果。

下面提供五个关于“梆锣”的造句:

  1. 在这场京剧表演开始时,伴随着激昂的鼓声,一阵紧促的梆锣声响起,立刻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2. 为了庆祝丰收节,村民们自发地组成了一个乐队,演奏着欢快的民间音乐,并且不时加入几下响亮的梆锣声。
  3. 小说中描述了一个小城夜晚的街头巷尾:除了远处传来的犬吠之外,还有从酒肆中偶尔传来的悠悠的梆锣声。
  4. 这位戏曲演员在表演《天仙配》之前特意用了一段简洁有力的梆锣作为伴奏,以预热现场气氛。
  5. 每当节日来临,小镇上的老艺人就会聚集起来练习他们的传统音乐,其中就包括了熟悉的梆锣组合。

分词解释

bāng

1 〔~子〕a.打更用的响器;b.打击乐器,用于戏曲、乐曲伴奏;c.戏曲声腔之一,如“河北~~”。2 象声词,敲打木头的声音:~~~的敲门声。

luó

一种乐器,铜制,像盘,用槌子敲打出来:~鼓经(戏曲打击乐各种谱式的泛称)。~鼓喧天。紧~密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