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的拼音、解释、组词

中道的简介:

zhōnɡ dào
1.半途;中途。 2.道路的中央;路上。 3.中正之道。 4.犹言折中。 5.黄道。 6.佛家语。大乘诸宗谓无差别﹑无偏倚的至理。即离开空﹑有或断﹑常等二边的实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道路的中央。《礼记.曲礼上》:「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2. 中正的大道。《孟子.尽心下》:「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獧乎!」唐.柳宗元〈时令论下〉:「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

3. 半路、中途。《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徂。」唐.孟郊〈审交〉诗:「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

4. 中年。《三国演义》第五四回:「人若无妻,如屋无梁,岂可中道而废人伦!」

5. 佛教用语:(1)不落入苦行和纵欲两种极端的修行方法。也就是八正道。《中阿含经》卷五六:「五比丘!舍此两边,有取中道。」(2)对现象的观察不落入实有或虚无两种思想的极端。《中论》卷四:「离有无两边,故名为中道。」

中道》,这一概念源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家、佛教以及道教中的重要理念。它指的是在两种极端之间寻求平衡和调和,避免走向单一极端的态度或行为方式。

详细解释: 1. 儒家思想里的“中庸”:在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礼记·中庸》中有详细的论述,认为人应该遵循正直之道,不走偏激的道路。这种思想强调的是个人的行为、处世态度和道德修养的平衡性。 2. 佛教中的调和之道:在佛教哲学里,“中道”被用来描述一种既不是极端苦行也不是纵欲的生活方式或精神修行方法。这一概念旨在避免落入两个极端之中,寻求内心的平和与觉悟。

  1. 道教的自然之道:在道教中,“中道”的观念强调顺应自然法则、追求内在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5个造句: 1. 他总是能把握住《中道》,既不因为工作而忽略了家庭,也不因沉迷于享受生活而荒废了事业。 2. 在这次团队建设活动中,大家遵循着《中道》的原则,既要追求高效的工作效率,也不忘关注成员的情感需求。 3. 虽然外界环境变化无常,但小李仍然坚持贯彻《中道》,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 4. 为了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中道》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指导原则,在面对诱惑或困难时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 5. 在这次旅行规划过程中,我们遵循了《中道》,既保证了行程紧凑有趣,又留出了足够的时间进行休息和放松。

分词解释

zhōng,zhòng

1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当(dàng)~。~原。~华。2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房~。~饱。3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辍(中途停止进行)。~等。~流砥柱。4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5 特指“中国”:~式。~文。6 适于,合于:~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