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藴的拼音、解释、组词
五藴的简介:
wǔ yùn
1.梵语Pan~caskandha的意译。佛教语。指色﹑受﹑想﹑行﹑识五者假合而成的身心。色为物质现象,其余四者为心理现象。佛教不承认灵魂实体,以为身心虽由五蕴假合而不无烦恼﹑轮回。又名"五阴"﹑"五众"。
1.梵语Pan~caskandha的意译。佛教语。指色﹑受﹑想﹑行﹑识五者假合而成的身心。色为物质现象,其余四者为心理现象。佛教不承认灵魂实体,以为身心虽由五蕴假合而不无烦恼﹑轮回。又名"五阴"﹑"五众"。
- AI解释
《五蘊》是佛教术语,出自《大乘起信论》,也是中国禅宗的重要概念。在佛教中,“五蘊”即“五蕴”,指的是构成一切众生的身心现象的五个基本因素或组成成分。这五个组成部分分别是:色、受、想、行、识。
- 色——指物质的身体或物理性质,通常包括外在可见的身体部分。
- 受——感受的意思,可以是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或者是不明显的中性感觉。
- 想——思维和认知的过程,是对事物的一种概念理解或者说是对它们的认知过程。
- 行——指的是意志力或行动的冲动,也就是做某事的决心或行为本身。
- 识——意识的意思,是对各种现象进行识别、认知的能力。
造句
- 在《大乘起信论》中提到,“色受想行识,皆是无常”。这句话体现了佛教对于“五蘊”的理解,指出这五个部分都是变化无常的。
- “修禅之人应该通过观察自己的身心活动,逐步认识和放下‘五蘊’。”——这句话强调了通过禅修来理解和超越自我构成因素的重要性。
- 佛陀教导我们:“一切法无我,色受想行识皆为空”。此句传达了佛教中对于“五蘊”的终极见解,即它们本质上都是空的、虚幻的。
- 在一次讨论会上,专家们提出了这样的观点:“通过深入探讨‘五蘊’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这句话表明了在哲学和宗教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 “尽管每个个体由色受想行识构成,但这些成分本身都不应成为我们自我认同的基础。”——此句话反映了佛教关于“无我”的核心教义之一。
分词解释
五
wǔ
1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彩。~官。~谷。~金。~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行(指金、木、水、火、土)。~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脏(指心、肝、脾、肺、肾)。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