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勇的拼音、解释、组词
乡勇的简介:
xiāng yǒng
1.乡兵,地方武装。
1.乡兵,地方武装。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保护地方的武装部队。清时曾国藩所练的湘军、李鸿章所练的淮军,起初皆属乡勇。
《乡勇》这个词在古代中国文献中出现,通常指的是由地方上的农民、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武装力量。他们主要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或保护本地的安全而成立的民间自卫团体。相较于正式的军队,乡勇通常是临时性且规模较小的,他们的装备和训练可能有限。
详细解释
- 定义:乡勇是指地方上因应时局需求,由当地居民自愿组成的武装组织。
- 背景: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为了应对海盗、土匪或者外敌入侵的情况,一些地区自发形成了这样的民间自卫队伍。这些队伍可能是临时组建的,也可能在特定区域长期存在。
- 特点:
- 组建灵活:通常依据地方需要而迅速集结,解散也较为容易;
- 缺乏正规训练:相比于国家军队,乡勇可能在军事技能、装备上有所不足;
- 职责多样:除了自卫和防御外,还承担着治安维护等职责。
造句
- 明朝末年,倭寇频繁侵扰沿海地区,许多地方便自发组织起了乡勇队伍来抵御侵略。
- 清军入关后,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也鼓励各地组建了大量乡勇作为辅助力量。
- 在宋金战争期间,一些乡村为加强防御,成立了自己的乡勇,他们不仅自卫,还参与了对敌作战。
- 尽管装备简陋,但乡勇们在多次战斗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
- 清朝晚期,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很多地方又重新出现了组织严密、战斗力较强的乡勇队伍。
这些句子可以用来描述历史上乡勇的角色与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乡勇》一词的具体含义也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历史情境来理解其准确意义。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