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闱的拼音、解释、组词
南闱的简介:
nán/nā wéi
1.南门。 2.明﹑清科举考试,称江南乡试为南闱,顺天乡试为北闱。
1.南门。 2.明﹑清科举考试,称江南乡试为南闱,顺天乡试为北闱。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明、清科举制度时,称江南举行的乡试为「南闱」。于北方顺天府举行的乡试为「北闱」。
2. 向南的门户。南朝梁.沈约〈直学省愁卧〉诗:「秋风吹广陌,萧瑟入南闱」
《南闱》,这个词汇并非一个独立完整的成语或常用词语,而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明清时期在南京举行的乡试(即地方级别的科举考试)。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一制度下,通过科考的考生可以进入仕途。
具体来说,“南闱”特指明代及清初顺治年间在南京举行的一系列科举考试。其中,“闱”字有考场的意思。“南闱”则指的是南方地区的科举考场。而“北闱”,则是指北方地区的考场,通常在北京地区进行。这一区分主要是因为明清两代的政治中心在北京,而南方的南京也承担了重要的科举任务。
下面提供五个包含“南闱”的造句:
- 明朝时期的文人梦寐以求能通过南闱,从而获得朝廷的认可。
- 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往往是在经历了南闱等多次考试后,才逐渐展露才华和命运的转折点。
- 南闱的录取名单常常被地方官员视为衡量地区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 有些考生为了能够参加南闱,在家中苦读数年,期望能一举成名。
- 当时的社会风气鼓励读书人积极准备南闱等科举考试,以此作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提升的主要途径。
需要注意的是,“南闱”这个词组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常用,更多地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中。
分词解释
南
nán,nā
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北。~方。~面。~国(指中国南部)。~陲(南部边疆)。~极。~半球。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