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异党同的拼音、解释、组词

伐异党同的简介:

fá yì dǎng tóng
伐:讨伐,攻击。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党同伐异」。见「党同伐异」条。

2. 此处所列为「党同伐异」之典源,提供参考。 《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序》及汉祖杖剑,武夫勃兴,宪令宽赊,文礼简阔,绪余四豪之烈,人怀陵上之心,轻死重气,怨惠必雠,令行私庭,权移匹庶,任侠之方,成其俗矣。自武帝1>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2>,至有石渠3>分争4>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至王莽专伪,终于篡国,忠义之流,耻见缨绋,遂乃荣华丘壑,甘足枯槁。虽中兴在运,汉德重开,而保身怀方,弥相慕袭,去就之节,重于时矣。逮桓灵之闲,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 〔注解〕 (1) 武帝:汉武帝刘彻(西元前156∼前87),在位时文治武功鼎盛。改变汉初以来沿用的黄老治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雾会:喻众多的人、事物集聚一起。 (3) 石渠:西汉皇帝用来藏书的阁名。为萧何所造,位于长安未央宫殿北。 (4) 分争:分异争夺。

3. 此处所列为「党同伐异」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党同伐异」意思是结合同党,攻击异己,原指学术上派别之间的斗争。汉初采黄老治术,主张无为和崇尚自然等政治思想,但自汉武帝刘彻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一时间儒学兴盛起来,学者经常聚集讨论,以致宣帝时召集诸儒在石渠阁讲论六艺。在评议《公羊》、《谷梁》时产生分歧,引发争论,以致有「党同伐异之说」。也就是观点相同的人结为同党,攻击观点和自己不同的。后来「党同伐异」演变为成语,用来泛指一切团体之间的斗争。

1. 结合同党,攻击异己。《明史.卷二二五.赵焕传》:「给事中李成名复劾焕伐异党同,焕遂称疾笃,坚不起。」也作「党同伐异」。

词语解释

《伐异党同》中的“伐”是指攻击、排斥,“异党”指的是不同意见或派别,而“同”则指的是相同的意见或立场。整体而言,《伐异党同》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排斥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并且拉拢那些持有相似观点的人。

造句

  1. 政治斗争中的一些人总是喜欢《伐异党同》,将所有不同意见的人都排除在外,这种做法是不利于团结的。

  2. 在学术界,《伐异党同》的现象并不少见,有时这会抑制创新思维的发展。

  3. 公司内部管理中避免使用《伐异党同》的方式,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工作氛围。

  4. 教育领域需要倡导一种“和而不同”的态度,《伐异党同》的做法不利于学生多元化发展。

  5. 在团队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摒弃《伐异党同》,注重团队合作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

这些造句展示了成语在不同场合中的应用及其所传达的意思。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1 砍:~树。砍~。2 征讨:讨~。~罪(征讨有罪的人)。口诛笔~。3 自夸:~善(夸自己的好处)。~智。不矜不~。

1 不同的:~乎。~说。~常。~己(与自己意见不同或利害相冲突的人)。~端(旧时指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如“~~邪说”)。~化。~性。~样。大同小~。~曲同工。2 分开:离~。~居。3 另外的,别的:~日。~地。~国。~乡。~类。4 特别的:奇~。~闻。~彩。奇才~能(特殊的才能)。5 奇怪:惊~。诧~。怪~。

dǎng

1 为了政治目的结合起来的团体:~派。~团。~委。~员。~章。~阀。~风。~纪。2 意见相合的人或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团体:~羽。朋~。死~。3 指亲族:父~。母~。妻~。4 古代地方组织,以五百家为一党。5 姓。

tóng,tòng

1 一样,没有差异;相~。~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侪(同辈)。~庚(同岁)。~年。~胞。~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仁(同人)。~仇敌忾。~工异曲。~室操戈。情~手足。2 共,在一起(从事):共~。~学。~步。殊途~归。~舟共济。3 和,跟:~流合污。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