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嗓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假嗓子的简介:

jiǎ/jià sǎng zǐ
歌唱时使用的非本嗓发出的嗓音。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说话或歌唱时所使用的非天然嗓音。发音时,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平剧中的青衣、花旦、小生等角色常用以唱戏。

假嗓子》这个词通常用于戏曲、歌剧等表演艺术中,指的是演员为了达到特定音色或音高的效果而采用的一种发声技巧。简单来说,它是指演员在演出时通过改变自己的正常声带振动方式来发出不同于自己自然嗓音的音色,有时是模仿某种特殊的声音或者是为了演唱需要。

详细解释

  • 用途:主要应用于戏曲、歌剧等表演艺术中。
  • 技术特点:采用不同的发声技巧和呼吸控制方法,使得声音听起来更具有戏剧性和表现力。常见的假嗓技术包括头声(高音部分)、胸声(低音部分)以及真假声混合运用等。
  • 效果:可以制造出不同于自然嗓音的独特音色或音效。

造句

  1. 在京剧《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的唱段用了假嗓子来表现出英雄气概。
  2. 戏曲演员在使用假嗓子时必须非常小心,避免长时间高声演唱造成嗓子损伤。
  3. 假嗓子技术要求表演者有良好的音准感和乐感,这样才能准确表达角色的情绪。
  4. 为了更贴近角色形象,这位歌剧演员特别练习了假嗓部分的发声技巧。
  5. 在这次歌剧中,女主角使用了大量假嗓演唱,使得整个演出更加具有戏剧效果。

通过这些造句可以看出,“假嗓子”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也是表演艺术中表达情感、刻画人物的重要工具。

分词解释

jiǎ,jià

1 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山。~话。~冒。~释。~死。虚~。真~。弄虚作~。2 借用,利用:~借。~货。~道(借路)。~手(利用他人为自己办事)。~公济私。不~思索(用不着想)。3 〔~名〕日本文所用的字母,多借用汉字的偏旁。楷书称“片~~”,草书称“平~~”。4 据理推断,有待验证的:~设。~使。~令。~如。~若。

sǎng

1 喉咙:~子。2 发音器官的声带及发出的声音:~音。哑~。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