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哭的拼音、解释、组词
代哭的简介:
dài kū
1.谓古代举丧时,服丧者依次更替号哭,以免丧主过哀而伤身。
1.谓古代举丧时,服丧者依次更替号哭,以免丧主过哀而伤身。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人死后,丧家请人更替而哭,使哭声不断,表示哀伤。《周礼.夏官.契壶氏》:「凡丧,县壶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新唐书.卷二○.礼乐志十》:「下帷,内外俱坐哭。有国官、僚佐者,以官代哭;无者,以亲疏为之。」
《代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常是指为逝者或悲伤之人代劳哭泣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出现在古代的葬礼或者祭奠仪式中,由职业哭丧人(也叫“哭丧妇”、“哭丧婆”)完成。他们通过模仿悲痛欲绝的情绪来表达哀悼之情,以此让参与者更好地感受到逝者的离去所引起的悲伤气氛。
代哭在传统上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和一种礼仪活动,在特定场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代哭不仅帮助人们表达感情,还能起到缓和葬礼情绪的作用。
造句
- 古时候的葬礼仪式非常隆重,不仅要请来乐师奏乐,还要请专门的代哭人来代哭。
- 尽管她自己并不悲伤,但为了营造出哀悼的氛围,她在祭奠现场假装哭泣,这就是一种“代哭”行为。
- 有些地方会设立一个专门的区域让代哭人表演,以达到渲染气氛的目的。
- 在传统葬礼中,邀请一位擅长代哭的人来表达深切哀思是很常见的做法。
- 虽然现在社会对于这种传统的习俗有所改变,但在一些特定的文化活动中,仍然可以看到“代哭”的身影。
请注意,《代哭》在现代汉语中并非一个常用词汇,以上解释与造句主要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假设情景的构建。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