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文的拼音、解释、组词
檄文的简介:
xí wén
文体名。用于征召、晓喻、声讨的文书:传檄文而定千里。
文体名。用于征召、晓喻、声讨的文书:传檄文而定千里。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军中文书的通称,用以声讨敌人、宣示罪状、征召等。《汉书.卷八三.朱博传》:「博口占檄文曰:『府告姑幕令丞,言贼发不得,有书。』」《三国演义》第五回:「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也称为「檄书」。
《檄文》是中国古代一种文体,属于官方文书的一种形式。它主要用于指斥敌方或臣下,并具有一定的声讨性质。在古代,朝廷或官员有时会发布檄文来公开指责、谴责甚至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叛逆者。它的结构通常包括开头部分介绍背景和发出檄文的主体原因,中间详细论述对方的罪行及错误之处,结尾处则是对敌人的警告与警示,并宣布自己的立场。
造句
- 朝廷于公元756年发布了《讨逆书》,用以声讨安禄山及其叛军。
-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多次发出《出师表》和《前后出师表》作为檄文,激励蜀汉士气,并宣誓对东吴的战争决心。
-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也曾发布过许多檄文,以号召民众共同反抗明朝统治者。
- 宋代抗金英雄岳飞曾撰写《满江红》,尽管它更接近于诗歌,但其声讨和号召性质也与檄文相类似。
- 明代的李东阳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也曾通过撰写的檄文来鼓舞士气并动员民众共同抵御外来侵略者。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造句中,有些是历史上真实的檄文,而有些则是为了说明檄文性质和用途所虚构的例子。在实际使用中,《檄文》作为古代文体已不再常见。
分词解释
文
wén
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2 刺画花纹:~身。3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7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9 温和:~火。~静。~雅。10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白间杂。12 专指社会科学:~科。13 掩饰:~过饰非。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1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