暵魃的拼音、解释、组词

暵魃的简介:

hàn bá
1.即旱魃。传说中谓能造成旱灾的怪物。

  • AI解释

词语“暵魃”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汇,来源于《尚书·甘誓》,主要用来指干旱、旱灾等自然灾害。在现代语境中,“暵魃”一词并不常用,但在文学作品或古文研究中,它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详细解释:

  1. 字面意义:
  2. “暵”(hàn):干燥。
  3. “魃”(bá):古代传说中的旱神,通常用来形容严重的干旱现象。

  4. 引申义:

  5. 专指因干旱引起的灾害或天气状况。

  6. 用法和感情色彩:

  7. 在古代文献中,“暵魃”多用于描述因长期无雨导致的严重缺水情况。在现代,人们通常使用“旱灾”等词汇来表示这一自然现象。

  8. 历史背景:

  9. 暵魃”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甘誓》中,后来也见于其他古籍如《周易》、《诗经》等。

造句示例(5个):

  1. 古时遭遇旱魃之灾,田地干涸,庄稼无收,民不聊生。
  2. 为了缓解旱魃,先民们祈求上天降雨,希望得到雨神的庇护。
  3. 在历史记载中,“暵魃”一词常被用来描述古代农民面对的自然灾害情况。
  4. 当年那场罕见的旱魃使整个村庄陷入恐慌之中,人们纷纷哀叹老天无眼。
  5. 旱魃肆虐,河流干涸,湖泊消失,土地龟裂,这是先民们对当时恶劣天气的真实写照。

以上造句展示了“暵魃”这一词汇在古代文学中的用法及其所表达的情境。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