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义子的简介:
yì zǐ
1.即义儿。 2.套盒的内盒。
1.即义儿。 2.套盒的内盒。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称谓。称收认而非亲生的儿子。【例】他资助义子出国留学,希望培育他成材。
1. 认领而非亲生的儿子。《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父母染病双亡,张员外认我为义子,抬举得成人长大。」《儒林外史》第二五回:「因日食无措,父妻商议,情愿出继与鲍文卿名下为义子,改名鲍廷玺。」也称为「义男」、「义儿」。
《义子》一词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含义,通常指的是由养父养育但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它源于古代社会的一种制度或习惯,即为了某种原因(如继承权、家族荣誉等),收养一个孩子作为自己的儿子,尽管这个孩子并没有亲生父母之间的法律和情感联系。
详细解释:
- 定义:义子是指被收养且在名义上被视为子女的人。这种关系是基于情感、教育和家庭责任建立起来的。
- 背景: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尤其是封建时代,由于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遗嘱或继承法,许多情况下需要通过立嗣(即选择一个非血缘关系的男性来继承家族财产或地位)来确保家族利益和社会秩序。因此,“义子”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被用来解决这种需求。
- 情感层面:虽然名义上的父子关系建立在法律和伦理基础上,但随着时间推移,收养家庭中会发展出一种类似血缘亲情的关系。
造句:
- 虽然李明并不是他的亲生儿子,但他一直视林涛为义子,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 在古代社会,一些富有的家族通过“立嗣”制度收养了多位义子以延续家业。
- 从小时候起,张华就被自己的叔叔当作义子来培养和教育。
- 尽管法律上没有血缘关系,但王家的三兄弟都像亲兄弟一样相处,并且将彼此视为最亲密的朋友和义子。
- 在那个时代,许多贵族家庭为了延续血脉或保持家族地位,常常会收养一些有潜力的年轻男子作为他们的义子。
分词解释
义
yì
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3 情谊:~气。恩~。~重如山。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5 指认为亲属的:~父。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7 姓。
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