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败俱伤的拼音、解释、组词
两败俱伤的简介:
俱:都。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两者相争,俱受损伤。语本《新五代史.卷三八.宦者传.论》。
2. 《新五代史.卷三八.宦者传.论》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1>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2>,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3>,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注解〕 (1) 把持者:指宦官。 (2) 帷闼:张帷之门,比喻近处。闼,音ㄊㄚˋ,门。 (3) 质:音ㄓˋ,用财物或人作为抵押。
3. 「两败俱伤」是说双方争战,可能因此都受到损伤。这句话出自于《新五代史.卷三八.宦者传.论》。在传中,论及自古以来宦官的祸害远超过女色。因为宦官最亲近国君,在照顾日常生活起居中,有很多机会,可获得国君的信任,而让国君逐渐疏远忠良贤臣。于是国君慢慢地被宦官把持,祸害因而潜伏滋长,等到有一天国君发觉情形不对,终于想要重新信任忠臣来图谋改善。但是如果动作太慢,祸患必然加深;如果动作太猛,则宦官可能因此挟持国君。遇此状况,纵有圣贤明智之君臣,也难有所作为,最后还可能弄得双方都受到伤害。后来「两败俱伤」这句成语就从这里的原文「俱伤而两败」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两者相争,俱受损伤。
1. 双方相争,同受损害。【例】这么做只会弄得两败俱伤,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1. 双方互相争斗,同受损害。《官场现形记》第四八回:「倘若大人再要回护他三人,将来一定两败俱伤,于大人反为无益。」
词语详解
两败俱伤(liǎng bài jù shāng)
- 释义:
-
“两败俱伤”意指双方在争斗或竞争中,最终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各自都没有得到好处。
-
出处:
-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今我与孙权俱欲取江南,而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
用法: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表示双方都受到损失的情境。
-
近义词:同归于尽、玉石俱焚
-
反义词:两全其美、和平共处
造句示例
- 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两家公司最终陷入了“两败俱伤”的局面,导致市场份额大幅度缩水。
- 由于长期的争端,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受到了严重影响,“两败俱伤”成了双方共同的噩梦。
- 这次谈判如果破裂,那公司将面临“两败俱伤”的结局,不仅合作项目泡汤了,还可能影响公司的信誉。
- 夫妻间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执不断,结果常常是“两败俱伤”,双方都感到心力交瘁。
- 在这场战役中,敌我双方互有伤亡,“两败俱伤”成了战场上的常态。
希望这些解释和造句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两败俱伤”这个成语。
分词解释
liǎng
1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个黄鹂。~本书。2 双方:~可。~边。~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旁。~侧。~袖清风。~败俱伤。3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十~(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4 表示不定数目:~下子。~着儿(zhāor )。bài
1 输,失利,不成功,与“胜”相对:~北。~退。~绩(❶连队溃败;❷事业的失利)。~诉。~笔。~局。两~俱伤。2 战胜,使失败:大~敌军。3 毁坏:~坏。~露。4 解除,消散:~火。~毒。5 破旧,衰落,腐烂:~絮。~落。~兴(xìng )(情绪低落)。腐~。叶残花~。jù
1 全,都:百废~兴。声色~厉。2 一起;在一起:~乐部。君与~来。shāng
1 受损坏的地方:工~。~痕。2 损害:~了筋骨。~脑筋。~神。劳民~财。3 因某种致病因素而得病:~风。~寒。4 因过度而感到厌烦:~食。5 妨碍:无~大体。6 悲哀:悲~。哀~。神~。感~。~悼。~逝(悲伤地怀念去世的人)。7 得罪:~众。开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