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曹的拼音、解释、组词
仪曹的简介:
yí cáo
1.官名。掌礼乐制度。始置于三国魏,晋沿之。南朝时为祠部属官。北魏为仪曹尚书,北齐仪曹属殿中尚书。隋置礼部,兼代前代祠部﹑仪曹之职。炀帝时改礼部员外郎为仪曹郎,唐初又改仪曹郎为礼部员外郎。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2.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3.用以泛称地方上掌管礼仪的属官。
1.官名。掌礼乐制度。始置于三国魏,晋沿之。南朝时为祠部属官。北魏为仪曹尚书,北齐仪曹属殿中尚书。隋置礼部,兼代前代祠部﹑仪曹之职。炀帝时改礼部员外郎为仪曹郎,唐初又改仪曹郎为礼部员外郎。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2.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3.用以泛称地方上掌管礼仪的属官。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职官名。三国魏时始设立,掌吉凶礼制,唐代以后废止。
《仪曹》在古代汉语中特指负责礼仪事务的官职或部门。根据字面意思,“仪”指的是礼仪、礼节;“曹”则泛指官署,即一个管理具体事务的机构。
详细解释
- 含义:在古代中国官制中,仪曹主要负责制定和执行各种礼仪制度,包括祭祀、朝会、宴请、婚丧等场合中的仪式规程。此外,还可能涉及宫廷礼仪、外交礼节等方面的内容。
- 职责范围:除了上述的礼仪活动外,仪曹还可能参与起草相关文书、规范行为举止以及维护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工作。
造句
- 在古代,仪曹是负责皇室礼仪的重要官署,处理着各种隆重场合中的仪式事宜。
- 假如你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不妨研究一下当时仪曹的相关史料记载。
-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现代不再设立专门的“仪曹”,但其职责和精神在当代社会仍然有所体现,比如国际外交场合的礼节规范等。
- 当年他被任命为仪曹之职,在朝堂之上严谨周密地筹划着各类重大仪式。
- 《礼仪大全》一书中详细记载了从皇帝到平民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各种规定,它对当时的仪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分词解释